其次,当地的士族对他这个外来者心存疑虑,不太愿意配合他的工作。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濬深知当务之急是恢复益州的经济和稳定民心。
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
他先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心生产。
同时,他积极组织流民返乡,并为他们分配田种,鼓励他们重新开垦荒地。
此外,他还派遣了一批有经验的农官到各地指导耕作,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
为了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王濬亲自前往一线勘察水系。
他现都江堰虽然历经多年,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于是,他决定对都江堰进行修复和扩建,使其能够更好地挥作用。
经过一番努力,都江堰的灌溉面积得到了大幅扩大,不仅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除了修复都江堰,王濬还下令新修了许多沟渠,将岷江、沱江的水源引入农田,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在他的努力下,益州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恢复和展。
短短三年时间,益州的粮食产量激增,不仅满足了本地的需求,还能够为朝廷上缴大量的粮草。
这为伐吴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让王濬在益州赢得了民心。
在民心逐渐安定之后,王濬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战略计划。
他深知长江天险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上游的建平地区秘密建立一个庞大的造船工坊。
这个工坊选址隐蔽,周围环绕着茂密的山林,不易被敌人察觉。
王濬亲自参与战船的设计工作,他充分挥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力求打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战舰。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一艘艘巨大的“楼船”终于诞生了。
这些楼船长达二十余丈,高度过十余丈,宛如一座座移动的城堡漂浮在江面上。
每艘楼船可容纳两千余人,船上设有多层楼橹,供士兵们了望和攻击。
为了增强楼船的防御能力,王濬在船身周围安装了厚厚的铠甲,使其能够抵御敌方的箭矢和投石攻击。
同时,楼船上还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射箭和投石设施,让士兵们可以在远距离对敌人进行攻击。
而船头则装有锋利的铁锥,一旦与敌船相撞,铁锥就能轻易地刺穿敌船的船体,使其沉没。
这样的设计使得楼船在战斗中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堪称当时的“水上巨无霸”。
为了加快造船的进度,同时也考虑到民生问题,王濬推行了一项名为“以工代赈”的政策。
他招募了大量贫苦的百姓参与到造船工作中来,并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
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还让他们对王濬心怀感激。
百姓们纷纷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工程进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这种方式,王濬不仅保障了造船工程的顺利进行,还进一步凝聚了民心。
他的智慧和策略为他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也为他日后的征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吴虽然通过潜伏在西晋的间谍,获知了西晋正在秘密建造战船的消息,但由于当时的东吴末帝孙皓昏庸无道,整日沉迷于酒色,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导致东吴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根本无暇顾及此事。
孙皓坚信长江天险足以抵御外敌入侵,因此对于西晋造船一事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来阻挠西晋的造船计划。
就这样,西晋的造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而东吴则白白错失了一个阻止西晋水军展的绝佳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晋的造船工程不断取得进展。
到了伐吴前夕,王濬所率领的水军已经拥有了数千艘楼船,以及十余万训练有素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