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十位西域国王及其家眷使团留在京城,若此时将粟特王处决,虽可立威,亦可能使诸王心生兔死狐悲之惧,恐生不安,不利于朝廷日后对西域的治理。”
“臣以为,不妨示之以宽,将粟特王及其家眷臣工,软禁于京城专门宅邸,派兵看守,给予一定待遇,使其衣食无忧,不得自由出入。”
“对外则可宣称,陛下念其初犯,仁德为怀,饶其性命,令其在京思过,可彰显陛下之宽宏大量,安抚西域诸王之心。”
“实则亦等同于终身监禁,其国已除,其权已夺,于大楚并无丝毫损害。此所谓明施恩德,暗削其实,请陛下明鉴。”
方南的话说完,殿内安静了片刻,先前主张严惩的大臣们也在沉吟。
建武帝微微颔,看向其他重臣:“诸位爱卿以为方爱卿之议如何?”
周严出列,对方南投去赞赏的目光,奏道:“陛下,臣以为,安西郡公所虑深远,老成谋国。眼下西域重在稳,而非烈。怀柔之道,有时比雷霆手段更能收服人心。臣附议。”
“臣等附议。”
几位阁老重臣也纷纷表态。
“好!”
建武帝最终拍板,“既然如此,便依方爱卿所奏。着礼部、鸿胪寺协同,寻合适宅院将粟特君臣安置,严加看管,一应供给按例放,不得苛待。”
处理完粟特之事,建武帝抛出了第二个议题:“大食那八万俘虏当如何处置,众卿可畅所欲言。”
有大臣主张天朝上国气度,应释放以示仁德,化干戈为玉帛的。
有大臣主张绝不能放虎归山,应效仿古人,将降卒尽数坑杀,以绝后患,并震慑大食的。
还有大臣提议充为官奴,往边疆和矿山做苦役的。
各方争论不休。
建武帝的目光投向方南:“方爱卿,你与大食军交手,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方南从容奏对:“陛下,杀俘不祥,且易激化与大食之死仇,绝非上策。无条件释放,则显得我大楚软弱,徒损军威,亦不可取。充作苦役,八万人耗费粮草众多,看守亦需大量兵力,且其心不服,易生事端。”
“那爱卿之意是?”
“陛下,臣在击败大食主帅阿卜杜勒后,其曾提出,愿支付巨额赎金,赎回国被俘将士,臣以为此议可行!”
“大食乃西方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实力财富积累雄厚。”
“此举一则可获得巨额资财,可用于充实国库,或如臣先前所言,专项用于加强西域军备,修筑关隘,屯田练兵。”
“二则,让大食付出沉重代价,方能使其真切体会到东侵之惨痛损失,轻易不敢再犯。”
“三则,通过谈判赎俘,留下一个转圜余地,避免两国陷入不死不休的长期战争。目前我大楚重心在西域消化,不宜与大食这等远国陷入长期鏖战。”
“故臣建议,陛下可派遣一能言善辩、熟知利害之重臣,组建使团,前往西域,与大食帝国派出之使者进行谈判,商定赎金数额、支付方式、交接俘虏等细则。如此,方为我大楚最大之利。”
方南的分析鞭辟入里,将利益得失剖析得明明白白。
朝堂上先前争论的各方都安静下来,仔细思量,现这确实是目前最有利、最稳妥的办法。
建武帝眼中精光闪动,显然极为满意,当即决断:“善!方爱卿老成谋国,思虑周全,就依此议!”
建武帝看向周严,“此事由你兵部牵头,会同户部、礼部,尽快拟定一个使团名单及谈判细则章程,呈报于朕。务必选派干练之人,此次谈判,既要彰显国威,亦要为我大楚争取最大实利!”
“臣遵旨!”周严躬身领命。
看看时间已近中午,重大议题也已商议完毕,建武帝心情舒畅,宣布散朝。
临走建武帝笑着说道:“方爱卿,春闱在即,会试下月便要举行。你虽已爵至郡公,但朕还记得你是个解元。”
“望你好生准备,莫要荒废了学问,朕期待你在殿试之上,再给朕一个惊喜。”
方南连忙躬身:“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期望!”
“退朝——”
散朝之后,众多文武官员又是一片道贺之声,众人簇拥着镇国公、方乐山和方南三人,纷纷笑着要求镇国公府必须大摆宴席,好好庆祝一番。
镇国公笑得合不拢嘴,连连应承:“好好好!承蒙各位同僚厚爱,今晚老夫在府中设宴,诸位务必赏光,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