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南想了想,觉得让妹妹体验一下也不是坏事,便对管事道:“去取一套新的书包和文房四宝来。”
管事连忙应声而去,很快便取来了一套小巧精致的书包,里面装着毛笔、砚台和几本启蒙读物。
方南将书包给小玉儿背上,然后抱着她走到那间都是幼童的学舍门口。
正在授课的是一位老秀才,见到方南连忙要行礼,被方南用眼神制止了。
方南低声道:“先生不必多礼,这是舍妹,想来体验一下课堂,烦请先生给安排个座位,让她跟着听听便好。”
老秀才连忙点头,在教室后排找了个空位,让小玉儿坐下。
小玉儿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把书包放在小桌子上,学着旁边孩子的样子,挺直了小腰板,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台上的先生和周围的同学。
方南在窗外看了一会儿,见小玉儿并没有因为一时新鲜过去就吵闹着要离开,反而似乎真的被课堂气氛感染,开始跟着咿咿呀呀地模仿诵读,这才放下心来。
方南吩咐两个小丫鬟就在学舍旁边等候照看,自己先行返回领主府。
回到府中,老太君和方王氏已经午休醒来,正在前厅用茶。
见方南一个人回来,方王氏便问道:“玉儿呢?又跑去哪里玩了?”
方南笑着将小玉儿在学堂读书的事情说了一遍:“玉儿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觉得新奇,非要留下来读书,我看她坐得住,就让她体验一下,留了丫鬟在旁边看着。”
老太君和方王氏听了,先是觉得惊奇,随即也笑了。
老太君道:“这孩子,竟是去凑这个热闹,不过也好,这个年纪也该开蒙认字了,若是真喜欢,回去后正儿八经请个西席先生来教。”
方王氏也点头称是。
老太君对方南道:“南儿,既然来了,便带祖母和你娘去看看村里的那些产业和作坊,总要亲眼见识一番。”
方南欣然应允:“好啊,孩儿这就安排。”
方南吩咐方岳去备两顶轿子,轿子备好,老太君和方王氏坐上轿子。
方南和方岳在一旁步行陪同,一行人出了领主府,开始视察村子的产业。
一下午的时间,方南陪着祖母和母亲,视察了村子里属于国公府名下的商号,包括售卖玻璃器、楚阳春美酒、日用品、纸张、纺织品等特产的店铺。
每家店铺都是客流不息,生意兴隆,让老太君和方王氏啧啧称奇。
随后又看了分布在村内的各类作坊,酒坊里酒香四溢,工人们正在蒸馏新酒。
日用品作坊里,女工们手脚麻利地制作着香皂、灌装着香水。
河畔被列为重地的核心作坊区,隔着一定的距离,观看了规模宏大的钢铁工坊、纺织工坊、玻璃工坊、造纸工坊等等。
每到一处,方南都介绍作坊的生产流程和产出效益,听得老太君和方王氏心潮澎湃,眼中异彩连连。
“南儿,你真是……真是太了不起了!”方王氏看着儿子,眼中满是骄傲。
老太君拍着方南的手背:“好孙儿,方家有你,何愁不兴,祖母真是……真是大开眼界,心满意足了!”
这一番视察,直到日头西斜,霞光满天,一行人才意犹未尽地返回领主府。
刚回来没多久,就听到门外传来小玉儿欢快的声音。
小玉儿背着那个小书包,在两个小丫鬟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跑了进来,小脸红扑扑的,额头上还带着细汗。
“祖母!娘亲!哥哥!我放学回来啦!”
小玉儿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学堂可好玩了,先生教我们念三字经,我还认识了几个小伙伴,明天我还要去上学。”
老太君和方王氏一听都笑了。
老太君搂过小玉儿:“好好好,等过两日回府了,祖母就给你请个最好的先生来教你。”
小玉儿一听要回府,立刻把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回不回,玉儿就要在这里的学堂读书,这里有好多小伙伴,回去了就玉儿一个人,不好玩。”
方南见状,心念一动,笑道:“祖母,母亲,我看玉儿是喜欢有同龄小伙伴一起玩闹的氛围。”
“不如咱们在府里也办个小小的家学,找个空闲院子,请一位先生,再让府里那些忠心可靠的下人家里,有适龄的孩子,也送进来陪玉儿一起读书识字。”
“这样既有人陪玉儿,也能让府里下人的孩子识些字,将来也能有个更好的出路。”
老太君和方王氏闻言,对视一眼,仔细想了想,都觉得这个主意甚好。
既解决了小玉儿孤单的问题,施恩于下人,还能让孩子们读书明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嗯,南儿这个主意想得周到。”老太君当即拍板,“那就这么办,方岳——”
方岳连忙上前:“小的在。”
“你明日就回国公府一趟,去找方伯,把南儿的意思告诉他。”
“在府里找一处清净宽敞的院子,不用太大,能容纳十几个娃娃读书就好。”
“学生就挑府里家生子里机灵懂事、年纪和玉儿相仿的,定要绝对忠厚老实的。”老太君吩咐道。
“是!小的明白!明日一早就回去办!”方岳连忙躬身领命。
小玉儿听得半懂不懂,知道了会有小伙伴一起读书,立刻高兴地拍手跳了起来:“好呀好呀!有小伙伴一起读书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