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从烽燧堡小卒到权倾天下 > 第288章 议事厅共尝鲜(第1页)

第288章 议事厅共尝鲜(第1页)

半个时辰后,领主府议事厅。

厅内上一张宽大的花梨木扶手椅,下两排椅子依次排开。

方南坐在上,下面分别是总管方岳、护卫队长王二蛋,负责农业、人口、商贸、作坊、畜牧、学堂等各项事务的管事,还有几位村老。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目光热切地集中在方南身上。

少爷离家半年,屡立奇功,爵位晋升,如今凯旋而归,让大伙感到无比安心。

方南目光扫过众人,脸上带着笑意:“半年不见,各位都辛苦了,方才我进村一路看来,村子变化天翻地覆,繁华远胜往昔,这都是诸位努力的成果,我在此谢过大家。”

众人连忙起身还礼,纷纷道:“少爷言重了!这都是我等分内之事!”

“是啊少爷,村子能如此,全赖少爷您当初规划得好,打下了好基础!”

“我们都是按少爷的章程办事,不敢居功!”

方岳笑着说道:“少爷回来了,大伙这心里啊,就彻底踏实了。”

方南笑着压压手,让大家坐下:“好了,自家人就不必过多客套了,离村日久,村子情况需了解一下。”

方南看向负责农业的李老栓,“李老爹,我出征前,吩咐试种的那三种新作物收成如何?”

李老栓激动得一下子站了起来,脸上泛着红光,声音都提高了八度:“少爷,真是天降的神物啊,收成……收成太恐怖了,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见过这么能长的庄稼!”

李老栓掰着手指头,唾沫横飞地汇报:“按照您的吩咐,每种咱都精心种了两千亩,您猜怎么着?”

“那玉米秆子长得比人还高,棒子又粗又长,颗粒饱满得吓人,一亩地轻轻松松能收下八石的干玉米粒,有的好地,甚至能收到十石!”

李老栓喘了口气继续道:“那土豆和红薯更是了不得,一锄头下去,能挖出一串串、一窝窝。”

“土豆亩产普遍在二十五石到三十石之间,红薯藤蔓爬得满地都是,下面的块茎长得老大,亩产三十石那是保底,好些地块都到了三十五石!”

李老栓激动得手舞足蹈:“少爷,您算算,这总共六千亩地啊,玉米收了一万六千石还多,土豆收了过五万五千石,红薯收了将近六万五千石。”

“老天爷啊,咱们村原有的粮仓根本堆不下,幸好您早有吩咐,咱们紧赶慢赶又新起了好几十个巨大的地窖,这才把土豆和红薯都妥善储存了起来,现在那地窖里,堆得跟小山一样!”

厅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这些数据管事们都知道,但每次听都依然觉得如同天方夜谭,难以置信。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方南身上,充满了敬佩和狂热。

方南听完,心中亦是狂喜,这产量即便在前世也算高产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核弹级别的农业革命!

父亲方乐山任户部侍郎,把这些作物献给朝廷,如此的政绩,再升一级,绝对是板上钉钉之事!

方南强压下激动,沉稳道:“好,太好了,李老爹,你们立了大功,取些样品过来,我亲眼看看这祥瑞之物。”

方岳立刻吩咐下去,不多时几个小厮便抬着三个沉甸甸的大箩筐走了进来,放在厅堂中央。

一个箩筐里装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为了便于储存,外皮还保留着,能看出棒身粗长,颗粒排列紧密,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一个箩筐里是沾着些许泥土、大小不一的土豆,个个圆润饱满,皮薄肉实,大的几乎有碗口大小,看着就觉踏实顶饱。

第三个箩筐里则是红皮红薯,形状各异,个个粗壮肥硕,透着一股泥土的芬芳。

方南起身,走到箩筐前,拿起一棒玉米,掂了掂分量,又拿起一个掂起来足有半斤多重的土豆和一个差不多大小的红薯,仔细查看。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玉米为了储存已经干透,无法品尝到鲜嫩多汁的口感了。

方南抬头问大伙:“这些东西诸位可都尝过味道了?”

众人闻言纷纷摇头。

方岳回道:“少爷,这等祥瑞之物的头一口,自然得等少爷您回来,由您先尝。”

方南心中感动,笑道:“既然如此,那今日咱们就一起尝尝鲜,去叫府里的厨师过来。”

很快领主府的厨师匆匆赶来。

方南详细地传授这三种作物的各种烹饪方法:“这玉米,可以整个水煮,也可以剥下粒来与米饭同煮,熬粥亦可,还能磨成粉做窝头饼子。”

“土豆可削皮切块与肉类同炖,极易入味软糯,亦可切片或切丝素炒;还可以整个煮熟或蒸熟,直接食用,蘸点盐花即可,也能烤着吃,外焦里嫩。”

“红薯蒸食、烤食最是香甜可口,亦可切块煮粥……”

厨师听得极其认真,连连点头,将这些烹饪法子牢记于心。

方南吩咐道:“现在就每样都选一些,按我说的方法去做熟,做好了端上来,让大伙都尝尝鲜!”

“是!少爷!”厨师领命,赶紧带着小厮抬着箩筐,兴冲冲地往厨房跑去。

方南回到座位,接着询问村子的整体展情况。

负责人口管理的管事名叫赵顺,一个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中年人,起身恭敬禀报:“回少爷,咱们平溪村如今是声名远播。截止昨日,村内在册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一万人。”

“这还不算那些临时来做工、做生意的流动人口。村子里当初规划的住宅区,早就住得满满当当了。”

“后来的人没办法,就在村子城墙外边,紧挨着城墙,建起了一片外廓居住区,如今规模也不小了。”

方南微微挑眉:“哦?人口增长如此之快?都是从何而来?”

方岳接口解释:“少爷,您离村后,咱们的各项作坊都在扩产,到处都缺人手。”

“一开始,我们还是主要通过牙行购买卖的奴仆,也收留了不少前来投奔的难民。”

“咱们村子待遇好,有活干,有饭吃,有屋住,消息传开,来投奔的人就越来越多。”

“后来眼看村子实在住不下了,我们就提高了门槛,除非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者识文断字的人,否则就不再轻易接收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