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年底,在建立魏国行政体系之后,曹操便打算治理国内的治安环境。
当时魏国内部相对安宁,但其他州郡尚属于混乱状态,战乱频,特别是西川和荆州地区,各方势力争夺激烈。
整个社会的治安问题十分严重,时常出现盗贼作乱,百姓手中也没有田可以种,社会秩序方面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环境,曹操有着自己的治理理念。
当初二十岁时初入仕途,他便以雒阳北部尉的名义整顿治安,用五色棒彻底制服了雒阳北面地区。
后来曹操为济南国相之时,又用仁德和法治将济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建立魏国之后,再次遇到社会治理问题,曹操便想到要从刑法入手。
正所谓治乱世用重典。
散乱的法治环境就需要重典来强化刑罚的威慑力,震慑违法乱纪分子。
考虑到汉末刑罚的弊端,曹操便打算恢复肉刑,以惩治罪犯。
于是,他问刚刚上任的御史中丞陈群,为何你的父亲认为肉刑有仁慈的一面?
陈群解释了说,汉文帝时期废除肉刑后,以笞刑代替部分肉刑,罪不至死,注重生命。但实践中存在严重弊端,往往为追求惩罚效果,笞刑的数量往往过多,导致受刑者被活活打死,这违背了“轻刑”的初衷。
钟繇和陈群支持曹操的观点,恢复肉刑可避免这种“刑不当罪”的问题。
肉刑虽残酷,但能保留受刑者的性命,既实现惩罚目的,又能保留劳动力。
毕竟劳动力这在人口锐减、急需人力的战乱时代尤为重要。
其余人的都认为不能恢复肉刑。
曹操因为四方征战还没有停止,顾虑众人的意见,停止了恢复肉刑的打算。
时间到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曹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理魏国上,西面的马又对凉州之地动手动脚,率军围攻祁山。
祁山守将姜叙向夏侯渊告急,夏侯渊在没有上报曹操的前提下,令张合率步、骑兵五千人为先头部队击退马。随后夏侯渊又亲率大军击退韩遂,平定高平、屠各两个部落。
曹操大为赞赏。
同年三月,汉献帝正式颁诏书,确认魏公曹操地位在诸侯王之上,改授金制印玺、诸侯王专用的红色绶带,以及诸侯王专用的远游冠。
这个举动,直接惹怒了众多诸侯。
江东孙权将目光投放到了曹操在庐江和九江阵地的关键城池皖城。
皖城对于曹操而言,是南下江东的前哨堡垒,与合肥、居巢两城相互支援,形成了依托巢湖的防卫带。
只要这三座城池在手,就算江东凭借着濡须坞扼守濡须水道,阻止曹军南下,曹操也能保持着对九江和庐江两地的掌控,维持着对孙权长江南岸的压迫感。
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已经有打算要走庐江与九江这条路取江东,便命太守朱光在皖城屯兵,大量开垦土地,种植稻谷。
很显然,这个举动就是要把皖城作为粮仓,前线的后勤基地。
皖城土地肥沃,一年可轻松获得两季。
朱光还生产军机,又派间谍秘密过江,招募诱惑都阳的反孙力量,随时准备在曹军南下之际里应外合。
吕蒙当初就看出了这个问题,便给孙权建议,必须要将皖城从曹操手中夺过来,否则曹军就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挂在江东的额头之上。
孙权便将这话牢牢记在心里。
建安十九年入夏,四月份天气出奇的干旱,春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到了五月雨水逐渐增多,一时间江南地区多处大水,皖城周边也受到影响。
孙权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次月,闰五月,孙权亲自率军攻打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