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 第583章 新年焕新(第2页)

第583章 新年焕新(第2页)

“众卿新春安康。”

李从嘉的声音平和而有力,开启了议题。

“佳节已过,万象更新。我大唐新得江南沃土,版籍已达一百零五州。然疆域愈广,则责任愈重。各地民情风俗迥异,治理之法不可一概而论。今日之议,在‘安民’与‘整合’,众卿可有良策?”

新任部侍郎的韩熙载风度翩翩,率先出列奏对。

“国主明鉴。江淮文教繁盛,荆楚民风彪悍,岭南习俗迥异。臣以为,当效仿古之智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中央政令当把握大纲,统一法度赋役,至于具体施政,则应允地方官因地制宜,徐徐图之,切忌急功近利,强求一律。可派遣德才兼备之重臣为观风使,巡阅各州,察吏治,观民情,定其施政缓急。”

清正刚直的常梦锡立即附议:“韩侍郎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见。当下要之务,在于‘安’字。新附之地,百姓最惧苛政盘剥。”

“请国主明诏天下,重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国策。对旧朝之苛捐杂税,着令户部详加核查,一概蠲免!如此,则民心可安,归附可固。”

李从嘉深以为然,对赵普道:“赵相,此事由你牵头,会同户部、吏部,即刻拟定详细章程,颁行各州。观风使之选,亦需尽快议定。”

“臣遵旨。”

赵普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高效执行的光芒。

话题随即转入李从嘉深思已久的“富国强兵之实学”。

博闻强识的徐铉出列道:“国主日前所提推广棉植、兴办工巧院等事,臣深以为然。然农事关乎天时地利,棉花种植尤需选种、择地、摸索农时。”

“臣举荐熟知农事之官员,先行于官田试种,成功之后再向民间推广,则事半功倍。工巧院之设,非仅招募匠人,更应系统整理散佚之工艺典籍,如《考工记》、乃至前朝《水部式》等,方能承前启后。”

“徐卿所言甚善!”

李从嘉赞赏道。

“便依此议。工部即日遴选精通农事之官,划拨官田,专司棉植试种。另,设立‘典籍整理司’,归属工巧院,专事搜集、勘校、刊印各类工艺农政典籍。”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为锐利、

“此外,军中火药,其威可破坚,其声可夺魄。然此物听说才有些眉目。”

“着令工巧院下设‘格物院’,专司研究火药提纯、稳定配方及民用之法。一应钱粮用度,优先拨付!此事,由潘佑督办。”

“格物院”与“火药使用”的提出,让殿中部分保守臣子微微愕然,但见李从嘉态度坚决,且意在民生,无人公开反对。

一股重视实学、探索匠技的新风气,开始在这新生的政权中枢悄然萌。

关于科举改革,殿内议论稍显活跃。

不少来自南唐、以诗赋经义晋身的官员面露迟疑。而潘佑、张泌等少壮派则力主变通。

最终,李从嘉定下调子。

“取士之道,德行为本,经义为基,此乃国之柱石,不可动摇。然,治国需才,非止于诗文。今岁秋闱,于进士科之外。”

“另设‘明算’、‘明法’两科!”

“试其专才,中者依才授官。各州官学及潭州学堂,当增设算学、律学等实用科目,以备遴选。此事,由韩熙载、徐铉负责筹划。”

此策虽为渐进,却无疑为科举取士打开了一扇通向实务的新窗口。

李从嘉不能立即与千年来的儒学文化对立,和天下士子直接站在对立面,要潜移默化的影响众人心里。

朝会接连持续数日,李从嘉与群臣就各项新政细则进行了深入探讨。

殿外阳光正好,映照着潭州城忙碌的街市。

李从嘉知道,元宵的欢庆已然落幕,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新年治理篇章,正随着这批南唐才俊的加入,正式拉开了帷幕。

整合百州,开创一番新气象,他麾下这支日益壮大的文臣队伍,正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