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关的冬日,寒风如刀,刮过脸颊生疼。杨延昭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原野,眉头微皱。经历了汴梁的刺杀风波,他深知朝堂的局势愈复杂,自己虽暂时回到高阳关,但危险并未彻底消除。
“将军,外面风大,您还是回营帐吧。”慕容雪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轻声说道,手中还拿着一件厚实的披风,温柔地披在杨延昭身上。
杨延昭转过身,看着慕容雪关切的眼神,心中一暖,笑着说:“雪儿,有你在,再大的风雪我都不怕。只是这高阳关,虽看似平静,可我总觉得有暗流在涌动。”
慕容雪微微点头,担忧地说:“我也听说了,最近西夏和辽国在边境有些小动作,咱们可得小心防备。还有,太后和那些奸臣,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
正说着,周信急匆匆地跑上城墙,抱拳说道:“将军,王将军派人送来消息,说在边境抓到几个形迹可疑的人,疑似是西夏的探子,已经押回营中审讯了。”
杨延昭脸色一沉,“走,去看看。”
三人来到中军帐,王早已等候多时。看到杨延昭进来,连忙行礼:“将军。”
杨延昭摆了摆手,看向被绑在一旁的几个黑衣人,问道:“审出什么了?”
王皱着眉头说:“这几个人嘴很严,一开始什么都不肯说。不过在我们的逼问下,终于交代他们是西夏派来的,想打探咱们高阳关的兵力部署和防御情况。”
杨延昭眼神一冷,“西夏果然不安好心。看来他们这次派使者去汴梁参加秋猎,通商是假,刺探军情才是真。”
慕容雪气愤地说:“这些西夏人,真是太可恶了。咱们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杨延昭沉思片刻,说:“先把他们关起来,严加看守。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要写封信给陛下,让他知道西夏的阴谋。”
与此同时,汴梁城的皇宫内,赵恒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自从丁谓被打入天牢后,朝堂上虽然表面平静,但他知道,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尤其是太后,对他的态度也愈冷淡。
“陛下,杨延昭将军派人送来密信。”一个小太监走进来,恭敬地呈上一封信。
赵恒放下手中的奏折,接过信,打开一看,脸色渐渐变得凝重。看完信后,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西夏狼子野心,竟然妄图窥探我大宋边疆。”
这时,皇后刘娥走了进来,看到赵恒脸色不好,关切地问:“陛下,生什么事了?”
赵恒把信递给刘娥,说:“你看看吧,杨延昭在高阳关抓到了西夏的探子,看来李德明这次派使者来,没安好心。”
刘娥看完信,秀眉微蹙,“西夏一直对我大宋虎视眈眈,这次他们的阴谋被识破,恐怕不会善罢甘休。陛下,您打算怎么办?”
赵恒站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朕得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只是这朝堂之上,如今能真正为朕分忧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刘娥轻轻握住赵恒的手,安慰道:“陛下不必忧心,总会有办法的。杨延昭将军忠心耿耿,又有军事才能,只要他镇守高阳关,西夏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恒点了点头,“但愿如此吧。娥儿,你说这朝堂之上,除了杨延昭,还有谁能真心为朕效力呢?”
刘娥想了想,说:“寇准寇大人为人正直,一心为国,定能为陛下出谋划策。还有张咏大人,上次在秋猎场救了杨延昭将军,也是一位忠臣。”
赵恒微微颔,“嗯,你说得对。明日早朝,朕就听听他们的意见。”
第二日,早朝之上,赵恒将西夏探子的事情说了出来,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陛下,西夏如此嚣张,咱们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出兵给他们点教训!”一位武将大声说道。
“不可,如今我大宋刚刚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再动干戈。”一位文臣连忙反对。
“可是若不教训西夏,他们定会以为我大宋软弱可欺,以后边境将永无宁日。”
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赵恒皱着眉头,看向寇准,“寇爱卿,你怎么看?”
寇准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时不宜轻易出兵。西夏此次派探子,不过是试探我大宋的虚实。咱们可以先加强边境防御,同时派使者去西夏,责问李德明,让他给个说法。若他真有不轨之心,咱们再出兵也不迟。”
赵恒又看向张咏,“张爱卿,你意下如何?”
张咏上前一步,说:“寇大人所言极是。此外,咱们还可以在国内加强军备,训练士兵,提高我大宋的军事实力,以防万一。”
赵恒听后,点了点头,“好,就依二位爱卿所言。寇准,朕命你选派使者前往西夏;张咏,你负责督促各地加强军备。”
“臣遵旨。”两人领命退下。
退朝后,太后把赵恒叫到了慈宁宫。
“皇儿,听说西夏派了探子被抓住了?”太后一脸严肃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