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第4页)

第7章 高阳关死守御辽寇忠良沥血护山河公元1008-1010年(第4页)

杨延昭彻底失望了。他坐在帐里,看着父亲杨业的画像,喃喃自语:“爹,儿子没用,守了这么多年边境,还是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让士兵和百姓们跟着受苦。您说,儿子是不是该放弃了?”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周信急匆匆跑进来:“将军!好消息!李继隆将军率领五万大军,来支援咱们了!还有,杨延浦将军伤势好转,也率领一万士兵,从并州赶来支援咱们了!”

杨延昭猛地站起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你没骗我?”

周信笑着说:“将军,俺怎么会骗您!您快出去看看,援军已经到城外了!”

杨延昭快步走出帐外,果然看到远处尘土飞扬,宋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迎接援军!”

李继隆和杨延浦见到杨延昭,都很是高兴。李继隆拍着杨延昭的肩膀:“延昭,辛苦你了!这次我带来了足够的粮草和水源,咱们可以跟辽军好好打一场了!”

杨延浦也拉着哥哥的手:“大哥,我听说你这边情况危急,就立刻率军赶来了。咱们兄弟俩,这次一起打退辽军!”

杨延昭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立刻召集所有将领,商议反击辽军的计划。“辽军现在以为咱们缺水缺粮,肯定放松了警惕。咱们可以趁夜动偷袭,烧了他们的粮草营,再前后夹击,定能打退辽军!”

将领们纷纷同意。当天晚上,杨延昭率领五千精锐士兵,偷偷摸出高阳关,绕到辽军的粮草营后面;李继隆和杨延浦则率领大军,在辽军大营正面布阵,准备接应。

辽军的粮草营守卫松懈,杨延昭率领士兵,很容易就摸了进去。他们放了一把火,很快就把粮草营烧了起来。大火照亮了夜空,辽军士兵们被惊醒,纷纷跑去救火。

杨延昭率领士兵,趁乱杀了不少辽军士兵,然后朝着宋军大营方向撤退。辽圣宗得知粮草营被烧,气得暴跳如雷,立刻下令率军追击。可刚追出大营,就遇到了李继隆和杨延浦率领的宋军。

“杀!”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们因为粮草营被烧,士气低落,根本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

杨延昭也率领士兵杀了回来,跟李继隆、杨延浦汇合,一起夹击辽军。辽军腹背受敌,很快就乱作一团。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契丹。

宋军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高阳关之战,再次以宋军胜利告终。

战斗结束后,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都很是感慨。李继隆说:“延昭,延浦,这次要是没有你们,咱们还真不一定能打退辽军。”

杨延浦笑着说:“李将军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大宋,理应互相帮助。”

杨延昭则看着城里的百姓,说道:“这次胜利,最该感谢的是咱们高阳关的百姓。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咱们根本撑不到援军到来。”

百姓们也纷纷围了过来,给士兵们送水送粮,有的还拉着杨延昭的手,不停地道谢。张老板更是激动地说:“杨将军,李将军,杨将军,你们真是咱们大宋的守护神啊!有你们在,咱们就不怕辽军了!”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这次倒是很痛快,下旨重赏了杨延昭、李继隆和杨延浦等人,还下令拨款抚恤高阳关的士兵和百姓。可杨延昭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辽圣宗这次损失惨重,肯定会更加记恨大宋,迟早还会再来攻打。

果然,没过多久,契丹就派人来大宋,说要跟大宋重新议和,要求大宋增加岁币,还要大宋把高阳关周边的几个县城割让给契丹。赵恒又开始犹豫,召集大臣们商议。

杨延昭得知后,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陛下,契丹狼子野心,绝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咱们要是这次让步,他们下次还会得寸进尺!臣愿率领高阳关的士兵,继续抵御契丹,绝不让大宋的一寸土地落入契丹手中!”

李继隆和杨延浦也纷纷写奏折,支持杨延昭的观点。大臣们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一派主张抵抗。赵恒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采纳了抵抗的建议,拒绝了契丹的议和要求,还把契丹使者骂了一顿,赶了回去。

消息传到高阳关,杨延昭总算松了口气。他知道,赵恒这次能拒绝契丹,多半是因为刚打赢仗,底气足了些。可这底气,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命换来的,要是下次再遇到危机,还不知道赵恒会不会这么坚决。

接下来的几个月,高阳关总算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杨延昭趁着这段时间,抓紧修缮城防、训练士兵,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准备应对下一次可能到来的战争。李继隆回了汴梁,杨延浦也返回了并州,临走前,兄弟俩特意聚了一次。

那天晚上,杨延昭在帐里备了几个小菜,一壶酒。兄弟俩坐在桌前,看着窗外的月光,都有些感慨。杨延浦先开口:“大哥,这次能打退辽军,多亏了你在高阳关死守。只是……我总觉得,契丹不会就这么算了。”

杨延昭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你说得对。辽圣宗年轻气盛,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肯定会卷土重来。咱们只能做好准备,等他们来。”

“可陛下那边……”杨延浦皱了皱眉,“上次封禅、修宫殿花了那么多钱,这次虽然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可要是下次契丹再来,国库能不能支撑得起,还不好说。”

杨延昭沉默了——这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赵恒现在一门心思放在祭祀和修宫殿上,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展国力、加强军备上。要是再这么下去,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不管陛下怎么样,咱们做臣子的,总得守住自己的本分。”杨延昭放下酒杯,眼神坚定,“只要咱们还在,就绝不让契丹踏入大宋一步。”

杨延浦点了点头:“大哥说得对。我回并州后,也会加强训练,要是契丹来攻,咱们兄弟俩互相呼应,定能打退他们。”

兄弟俩又聊了很久,从小时候跟着父亲练武,到后来各自镇守一方,聊到父亲和弟弟延玉的牺牲,眼眶都有些红。第二天一早,杨延浦就率军返回了并州,杨延昭亲自送他到城外,看着他的军队渐渐远去,心里满是不舍。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o1o年)冬天。这年冬天格外冷,鹅毛大雪下了好几天,把高阳关盖得严严实实。杨延昭担心士兵们冻着,让人给每个士兵都了一件棉袄,还在军营里烧了炭火,让士兵们能暖暖和和地过冬。

百姓们也没闲着,有的给士兵们送棉衣,有的给士兵们送热汤,有的还主动帮士兵们清扫营里的积雪。张老板更是大方,给军营送了一百多担柴火,还说:“杨将军,天冷,让士兵们多烧点柴火,别冻着了。要是柴火不够,俺再让人送过来。”

杨延昭心里很是感动,他知道,有这么好的百姓支持,就算再苦再难,他也能守住高阳关。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大家以为能安稳过冬的时候,莫州传来了消息——莫州生了瘟疫,很多百姓都病倒了,有的甚至死了。杨延昭得知后,心里很是着急。莫州是他曾经镇守过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他都很熟悉,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们受苦。

他立刻召集周信和王,说道:“莫州生瘟疫,百姓们受苦,咱们不能不管。周信,你负责守好高阳关,我率领五千士兵,带着药品和粮食,去莫州支援。”

周信连忙说道:“将军,不行啊!现在天气这么冷,路上不安全,而且您要是走了,高阳关的防务就会空虚,万一辽军来攻,怎么办?”

王也跟着说:“是啊将军!莫州那边有官员负责,您要是去了,高阳关这边就危险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莫州的百姓们现在需要帮助,我不能不管。辽军刚败没多久,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来攻。而且,我只是去支援莫州,处理完瘟疫就回来,不会耽误太久。”

周信和王见杨延昭态度坚决,只能点头同意。杨延昭立刻让人准备药品和粮食,挑选了五千精锐士兵,第二天一早就出,朝着莫州方向赶去。

路上的雪很大,马蹄踩在雪地上,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士兵们冒着严寒,日夜兼程,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赶到了莫州。

莫州城里一片死寂,街上很少有人走动,偶尔能看到几个戴着口罩的士兵,在搬运尸体。杨延昭心里很是难受,他立刻召集莫州的官员,了解瘟疫的情况。

莫州知府哭丧着脸说:“杨将军,您可来了!这瘟疫太厉害了,已经死了上千人了,还有很多人病倒了,咱们的药品和粮食都快用完了,实在没办法了!”

杨延昭点了点头:“你别着急,我带来了药品和粮食,还有五千士兵,咱们一起想办法控制瘟疫。”

他立刻下令,把带来的药品和粮食分给百姓,让士兵们帮助百姓们清扫街道、掩埋尸体,还让医生们挨家挨户地为百姓们诊治。他自己也没闲着,每天都戴着口罩,走街串巷,看望生病的百姓,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有个叫李大娘的百姓,家里人都得了瘟疫,就剩她一个人还没病倒。她看着家里生病的亲人,绝望得想自杀。杨延昭得知后,亲自来到她家里,安慰她说:“李大娘,你别绝望。咱们有药品,有医生,一定能治好你家人的病。你要坚强起来,好好照顾你的家人,等他们好了,咱们就能一起过好日子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