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军士兵们接到命令,像疯了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他们推着新造的攻城塔,扛着云梯,箭如雨下,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去。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手持长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辽军拼了!”
宋军士兵们虽然饿得头晕眼花,但还是拿起武器,顽强地抵抗辽军的进攻。周信、王等人也亲自上阵,挥舞着大刀,斩杀冲上来的辽军士兵。
王小二也拿着弓箭,躲在城墙后面,一箭一个准,射倒了好几个辽军士兵。可他毕竟年纪小,力气不足,射了几箭后,胳膊就开始酸。就在这时,一支辽军的箭朝着他射来,杨延昭眼疾手快,一把推开王小二,自己却被箭射中了肩膀。
“将军!”周信、王等人齐声喊道,连忙围了过来。
杨延昭忍着疼痛,说道:“别管我!继续守城!”
他拔出肩膀上的箭,简单包扎了一下,又拿起长枪,继续指挥士兵们守城。
宋军士兵们见杨延昭受伤了还在坚持,士气更加高涨。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朝着辽军冲去,跟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双方死伤惨重。高阳关的城墙被染成了红色,城外的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宋军的抵抗太顽强,还是没能攻破高阳关。
辽圣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是无奈。他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二十万大军迟早会被拖垮。他只能下令,暂停攻城,在城外扎营。
杨延昭回到帐里,肩膀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军医给他换药的时候,疼得他满头大汗,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
周信看着杨延昭的伤口,心里很是心疼:“将军,您都受伤了,就好好休息几天吧,守城的事交给我们就行了。”
杨延昭摇了摇头:“不行,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不能休息。对了,城里的粮草还够撑多久?”
周信叹了口气:“最多还能撑十天。要是十天后还没有援军,咱们就真的撑不住了。”
杨延昭沉默了许久,说道:“再派几队探马,去汴梁方向看看,有没有援军的消息。另外,让伙房把剩下的粮食集中起来,优先给守城的士兵吃,百姓们就先吃树皮和草根吧,等咱们打退辽军,再想办法补偿他们。”
百姓们得知后,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主动去城外挖树皮、草根,有的甚至把家里的家具劈了烧火,只为了能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守城。
有个老奶奶,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碗米,她却把米熬成粥,送到了军营里,给受伤的士兵喝。杨延昭见了,心里很是感动,他跪在老奶奶面前,说道:“老奶奶,谢谢您!等打退辽军,我一定好好报答您!”
老奶奶却摇了摇头,说道:“将军,您别这么说。要是没有你们守住高阳关,咱们早就被辽军杀了。这点米不算什么,只要能打退辽军,咱们就算饿几天也愿意。”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们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可辽军的进攻却越来越猛烈,每天都有士兵牺牲。
王小二在一次传递军情的时候,被辽军的箭射中了腿。他忍着疼痛,把军报送到了杨延昭手里,然后就晕了过去。杨延昭看着王小二苍白的脸,心里很是自责——要是自己能早点打退辽军,这孩子就不会受伤了。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探马突然带来了好消息:“将军!援军来了!李继隆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朝着高阳关方向赶来,还有三天就能到了!”
杨延昭听了,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他连忙下令:“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城里的所有人!让大家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
消息传开后,城里的士兵和百姓们都欢呼雀跃。大家仿佛又有了力气,纷纷拿起武器,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辽圣宗得知大宋的援军快到了,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要是等援军到了,再想攻破高阳关就难了。他下令,全军出击,务必在援军到达之前,攻破高阳关。
辽军的进攻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烈。他们推着攻城塔,扛着云梯,像潮水一样朝着高阳关冲来。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虽然虚弱,但还是顽强地抵抗着。
杨延昭站在城楼上,肩膀上的伤口还在疼,可他还是挥舞着长枪,指挥士兵们守城。“兄弟们!再坚持三天,援军就到了!咱们一定能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齐声呐喊:“打退辽军!打退辽军!”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周信在斩杀一个辽军将领的时候,被辽军的刀砍中了胳膊,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继续斩杀辽军士兵。王也在战斗中受伤了,可他还是不肯下去休息,依旧守在城墙上。
王小二虽然腿受伤了,但他还是坐在城墙后面,用弓箭射向辽军士兵。他的箭术越来越准,射死了好几个辽军士兵。
就这样,宋军坚持了三天。第三天下午,远处传来了马蹄声——李继隆率领的援军终于到了!
李继隆率领十万大军,朝着辽军的大营冲来。辽军士兵们没想到宋军的援军来得这么快,顿时乱作一团。
杨延昭见援军到了,立刻下令:“兄弟们!冲啊!跟援军一起,打退辽军!”
宋军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从城里冲出来,配合援军,一起进攻辽军。
辽圣宗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立刻撤军!”
辽军士兵们如蒙大赦,纷纷撤退。宋军士兵们乘胜追击,杀死了无数辽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战马。
高阳关之战,大宋再次取得了胜利。可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宋军死伤了近半士兵,百姓们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杨延昭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远去的辽军,心里很是感慨。他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数士兵和百姓用生命换来的。
李继隆来到杨延昭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延昭,好样的!你守住了高阳关,为大宋立了大功!”
杨延昭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士兵和百姓的功劳。要是没有他们,我根本守不住高阳关。”
李继隆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对。这次我带来了一些粮草和药品,先给士兵和百姓们分下去,让他们好好休养。”
杨延昭连忙道谢:“谢谢你,李将军。要是没有这些粮草和药品,咱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接下来的几天,杨延昭和李继隆一起,安抚士兵和百姓,处理战后的事宜。他们给受伤的士兵和百姓治疗伤口,给饥饿的百姓分粮草,还派人去埋葬牺牲的士兵和百姓。
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和李继隆,特意在高阳关的城门口立了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刻着“杨六郎死守高阳关,保家卫国显忠勇”和“李继隆率军援高阳,军民同心破辽寇”。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他没想到,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杨延昭居然还能守住高阳关。他下旨,封杨延昭为鄚州防御使,赏黄金三百两,锦缎八百匹;李继隆晋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赏黄金二百两,锦缎六百匹;周信、王等人也各有升迁,连受伤的王小二都被破格封为从九品的进义校尉,赏银五十两。
可这份圣旨传到高阳关时,杨延昭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帐内堆积如山的赏赐,又想起那些战死的士兵、饿得啃树皮的百姓,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周信端着刚熬好的药进来,见他对着圣旨呆,忍不住问道:“将军,陛下赏了这么多东西,您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杨延昭叹了口气,指着圣旨上“朕心甚慰,特赐嘉奖”几个字:“周信,你说陛下是真的‘甚慰’吗?他要是知道咱们守城时,士兵们每天喝稀粥,百姓们挖树皮充饥,会不会还这么‘慰’?这些赏赐,要是换成战前的粮草和军饷,多少兄弟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