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场来自内部的麻烦,正悄悄向他袭来。
高阳关都部署叫王继忠,是个靠溜须拍马上来的官员,没什么真本事,却嫉妒心极强。他见杨延昭立了大功,还被提拔为自己的副手,心里很是不满,总想着找机会陷害杨延昭。
这天,王继忠以“商议军务”为由,把杨延昭请到了高阳关的官署。杨延昭刚坐下,王继忠就端着酒杯走过来,皮笑肉不笑地说:“杨将军,恭喜啊!这次莫州之战,你又立了大功,陛下对你可是越来越器重了。”
杨延昭接过酒杯,说道:“王大人客气了。这都是将士们拼死作战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王继忠笑了笑,又说:“杨将军太谦虚了。不过,有件事我得提醒你一下。最近有人向我举报,说你在莫州私藏粮草,还克扣士兵的军饷,可有此事?”
杨延昭心里一惊,连忙说道:“王大人,这绝对是谣言!我在莫州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士兵的军饷也都是按时放,从没私藏粮草、克扣军饷!”
王继忠冷哼一声:“是不是谣言,可不是你说了算。我已经写了奏折,把这件事禀报给陛下了。杨将军,你还是好自为之吧!”
杨延昭气得浑身抖,他没想到王继忠居然会这么卑鄙,编造谣言陷害自己。他立刻起身,说道:“王大人,你这是诬陷!我现在就回莫州,收集证据,证明我的清白!”
说完,杨延昭转身就走,直奔莫州。他回到莫州后,立刻召集周信、王和百姓代表,让他们写证词,证明自己没有私藏粮草、克扣军饷。百姓们听说王继忠诬陷杨延昭,都很生气,纷纷主动写证词,有的还愿意跟杨延昭一起去汴梁,向赵恒当面澄清。
杨延昭带着证词和百姓代表,快马加鞭地赶往汴梁。他来到皇宫,向赵恒递交了证词,还把百姓代表带来,让他们当面讲述自己在莫州的所作所为。
百姓代表张老栓跪在地上,激动地说:“陛下,杨将军是个好官啊!去年莫州旱灾,杨将军开仓放粮救济咱们,还亲自带着士兵帮咱们挖井浇水,咱们才有饭吃。他怎么可能私藏粮草、克扣军饷呢?这肯定是有人诬陷他!”
其他百姓代表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杨将军爱民如子,保家卫国,咱们莫州的百姓都感激他,要是有人诬陷他,咱们第一个不答应!”
赵恒看着证词,又听了百姓代表的话,心里已经明白了大半。他立刻下令,派人去高阳关调查王继忠。调查的人很快就回来了,禀报说王继忠不仅诬陷杨延昭,还在高阳关私吞军饷、欺压士兵,证据确凿。
赵恒大怒,下旨把王继忠革职查办,押入天牢,还任命杨延昭为高阳关都部署,全权负责高阳关的防务。
杨延昭洗清了冤屈,心里很是感激。他跪在地上,说道:“陛下,谢谢您还臣清白。臣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好好守着高阳关,保卫大宋的北方边境!”
赵恒笑着说:“杨爱卿,起来吧。朕知道你是个忠臣,不会相信别人的诬陷。你好好干,将来有机会,朕还指望你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呢!”
杨延昭心里一暖,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回到高阳关后,杨延昭立刻整顿军务,把王继忠私吞的军饷补给士兵,还严惩了几个跟着王继忠作恶的官员。高阳关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对杨延昭更加敬佩。
时间很快就到了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oo8年)。这年春天,赵恒突然下令,要去泰山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典礼,只有做出巨大功绩的帝王才能去。大臣们都觉得赵恒刚跟契丹议和,没什么太大的功绩,不应该去封禅,纷纷劝他放弃。
可赵恒却很固执,坚持要去封禅。他还下令,让各地官员搜刮百姓的钱财,为封禅做准备。百姓们被搜刮得苦不堪言,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才能凑够官员要的钱财。
消息传到高阳关,杨延昭心里很是着急。他知道,封禅会耗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还会让官员们趁机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说道:“陛下,封禅劳民伤财,现在大宋的国力还没完全恢复,不宜举行封禅大典。不如把钱财用在展农业、训练士兵上,为将来北伐契丹做准备。”
可赵恒根本没把杨延昭的奏折放在眼里,还是坚持要去封禅。他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封禅大典。这次封禅,耗费了大宋大量的钱财,导致国库空虚,百姓们怨声载道。
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高阳关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叹气——陛下要是把封禅的心思用在北伐上,幽云十六州早就收复了。可他也没办法,只能继续守着高阳关,等待北伐的机会。
而此时的契丹,辽圣宗得知赵恒去泰山封禅,耗费了大量钱财,心里很是得意。他知道,大宋现在国库空虚,肯定没精力北伐,甚至连防守都可能出现问题。他再次召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将领,商议攻打大宋的事。
“赵恒这小子,不好好展国力,居然去搞封禅,真是昏庸无能!”辽圣宗坐在龙椅上,得意地说,“朕决定,明年春天,率领二十万辽军,再次攻打大宋,这次一定要拿下高阳关,直达汴梁!”
耶律休哥连忙站出来:“陛下英明!上次臣在莫州吃了亏,这次臣定要一雪前耻,活捉杨延昭!”
耶律斜轸也跟着附和:“陛下放心!咱们二十万大军,定能一举攻破高阳关,拿下大宋!”
辽圣宗点了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定了。你们立刻去整顿军队,囤积粮草,为明年春天的进攻做准备!”
将领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宋,赵恒得知辽圣宗要再次攻打大宋,心里很是着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该去封禅,导致国库空虚,现在根本没能力抵挡辽军的进攻。
他连夜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对策。“陛下,现在国库空虚,士兵们的军饷都快不出来了,要是辽军来攻,咱们根本没办法抵挡啊!”张咏站出来,脸色凝重地说。
李继隆也站出来,说道:“陛下,现在只能让杨延昭坚守高阳关,同时派人去各地征兵,筹集粮草。只要能撑到明年夏天,咱们就能收获粮食,有了粮草,就能跟辽军一战!”
赵恒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让杨延昭坚守高阳关,务必挡住辽军的进攻;张咏,你负责去各地筹集粮草,征兵;李继隆,你负责训练新征的士兵,随时准备支援高阳关。”
大臣们领了旨,纷纷开始行动。杨延昭接到旨意后,心里很是清楚,这次的情况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峻——国库空虚,兵力不足,想要守住高阳关,难如登天。
他召集将领们开会,说道:“兄弟们,这次辽圣宗来势汹汹,咱们不仅兵力不足,粮草也很紧张。但高阳关是大宋北方的门户,绝不能丢!就算拼了咱们的性命,也要守住高阳关,保卫大宋!”
周信、王等人纷纷说道:“将军放心!我们跟您一起,死守高阳关,就算战死,也不会让辽军越过高阳关一步!”
杨延昭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感动。他立刻开始布置防务:加固城墙、挖深护城河、改进“轰天雷”、训练士兵……百姓们得知辽军又要打来,也纷纷主动来帮忙,有的捐粮食,有的捐武器,有的甚至报名参军,想跟宋军一起保卫高阳关。
有个叫王小二的年轻人,才十六岁,非要报名参军。杨延昭看着他瘦弱的身体,说道:“小二,你还太小,打仗太危险,还是回家吧。”
王小二却倔强地说:“杨将军,我不小了!我爹去年被辽军杀了,我要参军,为我爹报仇!就算战死,我也不怕!”
杨延昭看着王小二坚定的眼神,心里很是感动,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跟着周信,负责传递军情。
在大家的努力下,高阳关的防务渐渐准备好了。杨延昭站在城楼上,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士兵和百姓,心里暗暗誓:“爹,弟弟,陛下,百姓们,我杨延昭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死守高阳关,不让辽军南下半步!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要保卫大宋的土地!”
而此时的辽军,已经在边境集结完毕,准备在明年春天,对高阳关起猛烈的进攻。大宋和契丹之间的又一场大战,即将爆。杨延昭能否守住高阳关?大宋能否抵挡得住辽军的进攻?北伐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
在天波府的祠堂里,佘太君再次对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祈祷:“老爷,延玉,你们在天有灵,就保佑延昭平安无事,保佑大宋能挡住辽军的进攻,早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你们报仇雪恨吧!”
月光洒在祠堂里,牌位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杨家将的故事,还在继续;大宋和契丹的战争,也还在继续。这天下的太平,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却也是支撑着杨延昭、支撑着无数大宋军民前行的希望。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