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6章 定州鏖战挫辽锐六郎带病守家国公元1004-1005年(第1页)

第6章 定州鏖战挫辽锐六郎带病守家国公元1004-1005年(第1页)

景德元年(公元1oo4年)的秋天,定州城外的高粱河泛着冷光,河风卷着枯草碎屑,扑在宋军士兵的铠甲上,簌簌作响。李继隆勒住战马,望着远处黑压压的辽军大营,眉头拧成了疙瘩——萧太后这二十万大军来得太急,北伐的旗帜还没在幽云十六州插上,倒先在自家门口跟辽军对上了。

“将军,辽军昨天又来挑衅了,说咱们大宋军队是‘缩头乌龟’,还骂陛下是‘胆小鬼’!”副将王策马过来,脸涨得通红,“末将请求出战,教训教训这群辽狗!”

李继隆抬手按住他的刀柄,沉声道:“急什么?萧太后就是想激怒咱们。她知道咱们刚从北伐路上折回来,士兵们又累又乏,想趁虚而入。咱们要是现在出去,正好中了她的计。”

正说着,探马急匆匆跑过来,翻身跪地:“将军!不好了!辽军分兵去攻打咱们的粮草营了,领头的是耶律休哥!”

李继隆心里一紧——粮草营在定州城西的小丘上,只有五千士兵守卫,要是被耶律休哥攻破,大军就成了无米之炊。他立刻下令:“王,你率领三万士兵,去支援粮草营,务必守住粮草!我率领大军,在正面牵制萧太后,不让她趁机攻城!”

王领了命,率军朝着粮草营疾驰而去。这边萧太后见宋军分兵,果然下令猛攻定州城。辽军的攻城塔像巨兽一样逼近城墙,弓箭手站在塔上,朝着城墙上的宋军射箭。宋军士兵们举着盾牌,躲在城墙后面,等攻城塔靠近,就扔出点燃的火把,烧得辽军士兵惨叫连连。

“杨延昭那小子怎么还没来?”萧太后坐在中军大帐里,看着迟迟攻不破的定州城,心里很是烦躁。她原本以为,耶律斜轸能把杨延昭困在莫州,没想到杨延昭居然派了一支军队来支援定州,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打乱了她的计划。

旁边的耶律斜轸连忙解释:“太后,杨延昭生病了,听说高烧不退,连床都下不了。他派来的军队是他弟弟杨延浦率领的,只有五千人,成不了气候。”

萧太后冷笑一声:“就算他生病了,也没忘了跟咱们作对!等咱们攻破定州,再去莫州,把他和杨延浦一起抓起来,看他们还怎么跟咱们作对!”

可她没料到,王率领的宋军已经赶到了粮草营。耶律休哥正率领辽军猛攻粮草营,眼看就要攻破营门,王率领的宋军突然从侧面冲了出来,杀得辽军措手不及。

“耶律休哥!你的对手是我!”王手持大刀,朝着耶律休哥冲去。耶律休哥连忙举刀迎战,两人你来我往,打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宋军士兵们见主将勇猛,士气大振,纷纷朝着辽军冲去。辽军士兵们本来就快攻破粮草营了,没想到宋军援军突然到来,顿时乱作一团。耶律休哥见大势已去,只能下令撤军,率领残兵败将逃回辽军大营。

王守住了粮草营,还缴获了不少辽军的武器和战马。他派人去定州城,向李继隆禀报战况。李继隆得知消息后,心里松了一口气——只要粮草还在,就能跟萧太后打持久战。

接下来的几天,萧太后多次率领辽军攻打定州城,可都被李继隆率领的宋军顽强抵抗住了。辽军的伤亡越来越大,粮草也快用完了,士兵们的士气越来越低落。

萧太后看着定州城,心里很是无奈。她知道,再这么打下去,不仅攻不破定州城,还会被宋军消灭。她只能派人去汴梁,向赵恒求和——她想让大宋增加岁币,还要大宋割让莫州和并州,才愿意撤军。

使者来到汴梁,向赵恒递交了萧太后的国书。赵恒看着国书,气得浑身抖:“萧太后这是得寸进尺!朕已经给她岁币了,她还想要更多,还要割让土地!传朕旨意,把使者轰出去,告诉萧太后,朕是不会答应她的要求的!”

大臣们见赵恒生气,纷纷劝道:“陛下,契丹实力强大,咱们跟他们打了这么久,国力也消耗了不少。要是再打下去,恐怕会两败俱伤。不如先答应跟他们议和,减少岁币的增加,不割让土地,等咱们国力恢复了,再跟他们算账。”

张咏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大臣们说得对。现在大宋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跟契丹议和,虽然会让咱们损失一些钱财,但能换来边境的和平,让咱们有时间恢复国力。等将来国力强盛了,再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恒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好吧!就按你们说的办。传朕旨意,派曹利用去契丹大营,跟萧太后议和。告诉曹利用,岁币最多增加到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不能再增加了,也不能割让土地。要是萧太后不答应,咱们就继续跟他们打仗!”

曹利用领了旨,立刻前往契丹大营,跟萧太后议和。他见到萧太后后,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最终跟萧太后达成了协议——大宋每年给契丹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双方罢兵言和,契丹不再攻打大宋,大宋也不再北伐契丹。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消息传到定州,李继隆心里很是不满。他没想到,赵恒居然会跟契丹议和,还增加了岁币。他立刻写了一份奏折,派人送往汴梁,说道:“陛下,契丹已经是强弩之末,咱们只要再坚持几天,就能打败他们,收复幽云十六州!现在跟他们议和,太可惜了!”

可赵恒的回信很快就到了,还是让他撤军,遵守“澶渊之盟”的协议。李继隆虽然心里不满,但也没办法——君命难违,他只能下令撤军,率领大军回到汴梁。

消息传到莫州,杨延昭刚养好病,能下床走动。他得知赵恒跟契丹议和,还增加了岁币,心里很是失望。他站在莫州的城楼上,看着北方,心里暗暗誓:“陛下,您怎么能跟契丹议和呢?您忘了先帝的遗愿,忘了幽云十六州的百姓还在契丹的统治下受苦吗?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等将来有机会,定能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

佘太君也得知了议和的消息,她坐在天波府的祠堂里,看着杨业和杨延玉的牌位,默默流泪:“老爷,延玉,咱们的仇还没报,幽云十六州还没收复,陛下就跟契丹议和了。你们在天有灵,能安息吗?”

杨延昭走进祠堂,跪在佘太君身边,说道:“娘,您别难过。虽然陛下跟契丹议和了,但我不会放弃的。我会继续训练士兵,守护莫州,等将来有机会,定能北伐契丹,为爹和弟弟报仇,收复幽云十六州!”

佘太君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好儿子!娘相信你!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娘担心。”

时间很快就到了景德二年(公元1oo5年)。这年春天,大宋和契丹按照“澶渊之盟”的协议,停止了战争,边境也恢复了平静。赵恒开始关注国内的展,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占城稻,兴修水利,展农业;同时,他还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大宋的经济渐渐恢复,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可杨延昭心里,还是记着北伐的事。他在莫州继续训练士兵,囤积粮草,还派人去契丹打探情报,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这天,杨延昭正在训练士兵,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潘美。潘美退休后,一直在汴梁养老,这次是特意来莫州看望杨延昭的。

杨延昭看到潘美,心里很是复杂。他本想不见潘美,但又觉得潘美已经退休了,不会再害自己,就下令让潘美进来。

潘美走进杨延昭的官署,看着杨延昭,笑着说:“延昭,好久不见,你身体好多了吧?”

杨延昭点了点头,说道:“托潘将军的福,我的身体已经好了。您不在汴梁养老,来莫州干什么?”

潘美叹了口气,说道:“我在汴梁听说你生病了,心里很是担心,就想来看看你。而且,我也想跟你聊聊北伐的事。”

杨延昭看着潘美,说道:“陛下已经跟契丹议和了,北伐的事,恐怕短期内不会再有了。”

潘美摇了摇头,说道:“延昭,你别灰心。‘澶渊之盟’只是暂时的和平,契丹肯定不会一直遵守协议的。只要咱们做好准备,等将来有机会,就一定能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我虽然退休了,但要是将来北伐,我愿意跟你一起上战场,为你父亲报仇,为大宋杀敌。”

杨延昭看着潘美,心里的仇恨渐渐化解了一些。他知道,潘美虽然之前犯了错,但也一直在为大宋效力,而且现在已经退休了,还记着北伐的事,也算是个忠臣。他说道:“潘将军,谢谢你。要是将来真的北伐,我会请陛下让你一起出征的。”

潘美笑了笑,说道:“好!我等着那一天。延昭,你在莫州要多加小心,契丹虽然现在不攻打大宋了,但肯定会派细作来打探情报,你要多加防备。”

杨延昭点了点头:“我知道。您放心,我会好好守着莫州,为大宋保卫好北方的门户。”

潘美在莫州待了几天,就回汴梁了。杨延昭送潘美离开时,看着潘美的背影,心里暗暗誓:“爹,弟弟,我一定会完成你们的遗愿,北伐契丹,收复幽云十六州,让你们在天有灵,也能安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景德三年(公元1oo6年)。这年夏天,莫州生了旱灾,庄稼都快枯死了,百姓们的生活很是困难。杨延昭得知消息后,心里很是着急。他立刻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同时,他还组织士兵和百姓们挖井、修水渠,引水灌溉农田。

百姓们见杨延昭这么关心他们,心里很是感动。有个叫张老栓的农民,家里的庄稼快枯死了,杨延昭亲自带着士兵,帮他挖井、浇水,让他的庄稼活了过来。张老栓感动得跪在地上,哭着说:“杨将军,您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要是没有您,俺们家今年就颗粒无收了,俺们全家都得饿死!”

杨延昭连忙扶起张老栓,说道:“老乡,快起来!这是我应该做的。咱们都是大宋的百姓,就应该互相帮助。只要咱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度过这次旱灾。”

在杨延昭的努力下,莫州的旱灾很快就缓解了,百姓们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百姓们为了感谢杨延昭,特意在莫州的城门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杨六郎爱民如子,保家卫国”十个大字。

消息传到汴梁,赵恒大喜过望,下旨表扬杨延昭,赏他黄金五十两,锦缎三百匹;同时,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杨延昭的抗旱经验,帮助其他受灾地区的百姓度过旱灾。

杨延昭接到旨意后,心里很是高兴。他知道,只要自己为百姓做事,为大宋效力,陛下就会认可他,百姓也会支持他。他更加用心地治理莫州,训练士兵,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