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宫焚毁,先王尸骨无存,以往引以为豪的传说也随之破灭。
在高压之下,反对之声几乎绝迹。
“殿下,我们或许该返程了。”
徐达瞥见朱标手中的文书,苦笑间提出建议。
朱标回过神来,微微点头。
他早有离开之意,目前局势下,即便大明军队全撤,东瀛人也难以兴风作浪。
若无明军干预,他们恐将如野人无异。
明军在此实施的政策,源自元人统治时期的传承与升级。
试想,村落人口不足百,甚至铁器稀缺,与军队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依现状,留三万人足以管理并维持东瀛。”
“但未经父皇准许擅自撤离,恐生事端。”
“且父皇欲立之东瀛王,若对东瀛一无所知,亦难成事。”
“看来,分批撤离最为妥当。”
徐达略作思索,随即决定。
“殿下若信得过臣,不如分兵两路!”
朱标忙问:“分兵两路?”
徐达颔:“殿下留三万人及粮草于臣,您携余下财物与五万大军返回应天。”
朱标欲言又止,徐达摆手示意不必多言。
“陛下性情您知晓,封王必选朱家血脉,您若不在,谁能耐心听取东瀛之事?
况且您是太子,岂能久居在外?朝中事务繁多,亟待您处理。”
至此,朱标不便再拒。
二人随即商定分兵细节,徐达更亲笔上奏朱元璋,详述东瀛军事部署及期盼新任东瀛王之心境。
十日后,朱标率五万明军离开东瀛。
而应**廷,早已得知此事。
朱元璋不仅于港口部署专人等候,更亲自策划迎接朱标事宜。
这一日,朱标率船队甫一登陆,消息即刻疾传至皇宫。
朱元璋闻讯,不顾礼法约束,即刻下令百官随其出城亲迎朱标。
百官对此殊荣并无异议。明军大胜的消息早已令朝堂无人再质疑朱标储君之位。若说昔日朱标军事有所欠缺,东瀛一行已将其弥补。
应天府郊,朱元璋见朱标,老眼中泪光闪烁,这位刚毅之君次情感失控。父子深情相拥,全然不顾皇家礼法,百官静待一旁。
随后,朱元璋挽着朱标之手,共乘一车返宫。
至奉天门,百官按品级站定,新问题浮现。以往,朱标应立于朱元璋身侧,但此刻他旅途劳顿,身着铠甲,难以久站。令其回宫更衣,又恐怠慢百官。
朱元璋望向朱标,犹豫片刻后,作出惊人决定:“太子辛劳,今日特许,于朕旁设椅!”
此言震惊百官,旋即平息。显然,朱元璋有意逐步放权,为大明平稳过渡铺路。朱标声望至此达至巅峰,民间亦普遍认为其继位指日可待。
第351章平定东瀛,叶轩亦获封赏?
次日,奉天殿内,献俘仪式毕,百官回殿欲贺朱元璋。然此次朱元璋之举,异于往常。百官刚就位,他便命太监宣旨。
旨意内容直白无华,无修辞,无客套,径直宣告东瀛之战的封赏。
“遵陛下旨:大明受天佑,将士奋勇,敌寇屈服,东瀛归顺。”
“据诸将功绩,特赐封赏如下……”
太监尖锐之声在奉天殿内回响,殿外,传讯士兵闻旨即奔奉天门。
门外,品级未及入殿的官员候命。
消息一至,官员面露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