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骧应声,瞪视众人,厉声道:“还不快谢叶大人宽宏?”
考生们连忙道谢。
叶轩摆手制止,续道:“且慢,主犯心怀不轨,朝廷不敢用之,亦不可用,故主犯终生不得再考科举。尔等出去后,以此为戒,勿再生事!”
叶轩的话语虽轻,却在某些人耳中如雷贯耳。
在场众人,多为自幼苦读之士,为功名历尽艰辛。正因如此,受挫后才聚众喧闹于宫前。
而今,叶轩一言,断其科举之路,痛苦难言。
有人欢喜有人忧,主谋者心如寒冰,参与者却如释重负。
这年头无档案可查,叶轩之意,出诏狱后,此事便了。
经历诏狱,众人多已释怀,与诏狱之苦相比,归家再读几年书,又何足挂齿?
当然,也有人心存侥幸,以为死不承认或不被揭,便能置身事外。
然而,抱有此种念头之人,很快便领略到了何为铁腕手段。
为了在叶轩面前展现能力,并向朱元璋有个交代,毛骧破例亲自审讯考生。
在他的威严之下,哪有秘密可言?
遗憾的是,叶轩未等审讯结果便早早离去。
他非阴暗之人,对此类场合片刻不愿逗留。
交代完处理方案,叶轩径直离开。
此事过后,叶轩在士林中名声截然不同。
补考成功者对叶轩感激涕零,视为贵人;落榜或弃考者则将怨恨与挫败归咎于他。
原本不会交汇的两种观点,因考生被捕的消息而碰撞,双方终于得以就事论事。
叶轩虽沉默,却成为舆论焦点。
七日转瞬即逝。
谨身殿内,朱元璋听闻毛骧汇报,神色复杂。
“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元璋挥手示意毛骧离去。
毛骧恭敬退出后,朱元璋忍俊不禁。
“叶轩一向聪明,此次却自掘坟墓。”
在朱元璋看来,叶轩释放考生是示好之举,而今有人借补考之事非议叶轩,无疑是叶轩计划落空。
朱元璋未曾料到,叶轩早已预见非议,仍坚持己见,只因他不介意他人看法。
屡次考试后,叶轩在考生心中形象复杂,即便表面不言,私下也难免有人咒骂其苛刻。
轩悦楼一层,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讲述补考之事,看似中立,实则暗藏私货。
按以往,此刻落下醒木,定能收获颇丰打赏。
这些故事给了落榜考生们不少慰藉,他们纷纷打赏。
但今日有所不同,说书人醒木未落,便有人高声说道:
“叶大人为国选材,公正无私,即便遭受误解与攻击,也从未公报私仇!他的人格,岂容你们随意诋毁?”
此言一出,随即引来多人附和。
“没错,若叶大人真如你所说,早该将我等囚禁于诏狱之中。”
轩悦楼,应天府知名酒楼,此时正值用餐高峰,人潮涌动。
这番搅扰让说书人感到失了颜面,正欲反驳,西北角又站起一书生。
“我认为叶轩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