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苦思冥想,终无所得,只得跳过。
第二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杨春读罢,一脸困惑。
他反复研读,试图辨识其中人物。
诸葛亮?王安石?
申?商?
皆是何人?
杨春皱眉沉思,直觉此乃史论题。
与第一题相比,此题略显正常,然难度亦不低。
杨春在第二题上徘徊,苦思冥想。
众考生大多与杨春相似,皆在第二题上驻足不前。
第一题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
而第二题,虽能理解,但需细细品味。
就连解缙、孙浩、陈景这些佼佼者,也对第二题感到困惑。
但他们对叶轩的题目已有所习惯,故而并未表现出太大惊异,只是继续审题。
他们决定先通览全卷,将能答之题尽数解答。
于是,解缙等人毫不犹豫地转向第二题: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
“申商……”解缙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申不害、商鞅等法家人物。
他隐约有所感悟,但若深入剖析,恐耗时良久,于是继续浏览。
接着是第三题: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得“山”字,五言八韵。
解缙见状,眉头紧锁。
此事颇为蹊跷。
这真的是钦命试题吗?
为何如此中规中矩?
难道暗藏玄机?
以叶轩出题之独特,怎会如此简单?
解缙心生疑惑,不禁自我怀疑。
他揉了揉眼,再次审视题目,第三题依旧未变。
解缙对这题颇感不适,叶轩以往出题风格迥异,如今却一本正经,让他一时难以适应。
“呼。”
“叶轩出题正常,对考生而言,实为幸事,我该高兴才是。”
解缙长舒一口气,专注审题,于脑海中思索。
试帖诗,源自唐代,亦称赋得体、试律诗,乃科举考试时所作之排律。
然至宋代王安石变法,试帖诗被废。
试帖诗惯用五言正格,即每句五字,仄起式。两句为一联,末字押韵,两韵为一排,故两联四句为一排。唐宋时,三排六韵十二句为一诗,而今则需五言八韵,即五字一句,八韵十六句。题目格式常为“赋得某句,得(限,用)某字”。
解缙脑海中涌现试帖诗诸般规矩:格律上与律诗同,需讲究粘联、对仗、韵律;风格上亦有要求,诗有赋比兴,试帖诗则多诠题、足题、结题等。此试帖诗题,看似易,实则难。
解缙略过第三题,转至第四题,乃策论题:“安国全军之道”,语出《孙子》火攻篇,意指国君将帅不可因怒兴师,须以国家利益为出兵之准绳。此题颇为正经。
众考生亦在审题,除第一题外,余皆正常,皆感诧异,叶轩此番出题怎会如此?其变化之大,令人心生畏惧。
第334章,考生们议论纷纷:秀才怎会出此难题?莫非要我等下跪求降难度?叶轩此次乡试考题,确非常态。
题“二”便显奇异。
未来,“二”竟含贬义,用于辱骂。
幸好考生们对此浑然不知,否则定会误以为叶轩借题羞辱。
新晋秀才望着考题,面露苦色,心中煎熬。
叶轩以往出题已属离奇,而此次更是离奇兼难,令他们倍感棘手。
往届屡试不中的秀才,初遇叶轩考题,本以为再难亦有限度,却现自己大错特错。
此番考题,堪称无情之难,令人望而生畏。
太难了,究竟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