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这些缴获的武器弹药对于部队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极大地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更能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然而,赵伟学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
他清楚地知道,日军不会善罢甘休,这次的失败必然会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报复。
于是,他立刻召集各营营长开会,商讨下一步的防御和作战计划。
“弟兄们,这次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但大家不能掉以轻心。
日军肯定会再次卷土重来,而且规模可能更大,手段也会更加残忍。
我们必须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加强防御工事,训练新兵,熟悉这些新武器,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日军的下一次进攻。”
赵伟学神情严肃地说道。
各营营长纷纷点头,表示坚决执行命令。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赵伟学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对俘虏的约2ooo名皇协军的改造上。
他深知,这些人虽然曾站在敌人那边,但大多也是被生活所迫,并非真心为日军卖命。
若能将他们改造过来,无疑会壮大抗日的力量。
在思想教育方面,赵伟学亲自安排了一系列课程,派专人给皇协军官兵们讲述日军在中华大地犯下的累累罪行,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残暴,到各地“三光”政策的惨绝人寰,一桩桩、一件件,让这些皇协军官兵们听得触目惊心。
同时,也向他们宣扬抗日的正义性,讲述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激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而在生活上,赵伟学更是要求战士们把这些皇协军当成同胞兄弟对待。
他下令,在分配食物、衣物等生活物资时,要一视同仁,绝不能有任何歧视。新山村基地的条件虽然艰苦,但战士们宁愿自己少吃一口,也要让这些曾经的敌人吃饱穿暖。
起初,不少皇协军官兵对这种改造充满了抵触情绪。
他们长期受日军的奴化教育,心中既有对过去行为的迷茫与恐惧,又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们与新山村基地的战士们渐渐熟络起来。
有一次,在修筑防御工事的劳动中,一名皇协军士兵不小心扭伤了脚。
负责带队的一营战士二话不说,立刻将他背到医务室治疗,还为他端来饭菜,细心照顾。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其他皇协军官兵。
而赵伟学也经常亲自来到皇协军中间,与他们促膝长谈。
他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为何会走上当皇协军的道路,用自己的真诚和理解去感化他们。
在赵伟学的真诚感召和实际行动的影响下,那些原本抵触改造的皇协军官兵渐渐放下了心中的防备,开始接受现实。
他们的眼神不再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抗日事业的认同。
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有与全体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抗击日军,才是正确的道路。
随着皇协军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新山村基地的力量日益壮大。
但赵伟学也知道,他们对日军的威胁与日俱增,这自然引起了日本人更高度的重视。
他深知,在接下来更残酷的战斗中,武器装备至关重要,于是马不停蹄地把制造火药的事情提上了日程。
基地里的条件十分简陋,缺乏专业的设备和材料,但赵伟学和战士们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经过无数次夜以继日的实验,不断调整配方、改进工艺,终于调配出了达到最佳效果的火药。
火药制成后,赵伟学又琢磨起了武器的制作。
他让人到烧窑厂拿了几个烧制的陶罐,这陶罐看似普通,却将成为对抗日军的有力武器。
赵伟学把火药、碎石、铁渣小心翼翼地装进陶罐里,再用泥土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最后插上导火线,一个简易的土质炸弹就造好了。
为了检验这自制炸弹的威力,赵伟学带着众人来到一个荒山上进行实验。
一路上,大家既兴奋又紧张,都对这个凝聚着心血的自制武器充满了期待。
到达荒山后,赵伟学选了一处较为开阔的地方,让大家躲在安全距离之外。
他亲自点燃导火线,然后迅撤离到掩体后。
导火线“滋滋”地燃烧着,冒出一缕缕青烟,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盯着那个简易的土质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