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363章 新月沃土(第1页)

第363章 新月沃土(第1页)

巴格达陷落、哈里殒命的消息,如同一场席卷西亚的级风暴,瞬间重塑了整个地区的政治地貌。曾经不可一世的阿拔斯王朝轰然倒塌,留下的权力真空巨大而诱人,也充满了不确定的危险。

大唐帝国成为了这片名为“新月沃土”的广阔土地的新主人。然而,征服仅仅是开始,如何治理这片民族、宗教、文化错综复杂的土地,才是对帝国和李琰的真正考验。

郭昕、苏庆节等将领在迅稳定巴格达秩序后,立刻面临着下一步的战略抉择。是继续西进,趁热打铁拿下叙利亚和埃及?还是暂缓脚步,先消化已占领的两河流域,稳固后方?

“陛下旨意到了。”郭昕在中军大帐内,向众将传达了李琰的命令:“暂缓西进。以巴格达为中心,全力恢复两河流域秩序,清剿残敌,招抚流亡,屯田积谷。令扎兰德部南下,威慑阿拉伯半岛,迫使其各部臣服纳贡。叙利亚和埃及,朕自有安排。”

李琰的决策是明智的。战线拉得过长,后勤压力巨大,且容易激起当地势力的联合反弹。稳固基本盘,以强大的军事存在为后盾,配合政治怀柔和经济手段,逐步消化,才是上策。

治理难题立刻显现。两河流域除了阿拉伯人,还有大量的波斯人、库尔德人、亚述基督徒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处理伊斯兰教与其他如基督教、犹太教、祆教的关系?如何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来自长安的庞大文官队伍开始挥关键作用。他们借鉴治理波斯的经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宣布尊重所有宗教信仰,允许各教信徒在缴纳人头税后保持原有信仰;招募当地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小吏协助管理;修复水利设施,放种子农具,鼓励恢复农业生产;以大唐铜钱和丝绸为硬通货,逐步恢复商业流通。

同时,军事威慑从未放松。唐军骑兵不断巡逻,对任何敢于袭击商队或唐军据点的贝都因部落或阿拉伯残兵进行毫不留情的清剿。归顺者给予贸易优惠和保护,反抗者则予以毁灭性打击。

巴格达陷落的消息传到地中海世界,引起的震动是空前的。

君士坦丁堡的巴西尔一世皇帝在短暂的庆幸之后,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大唐的扩张度和对领土的消化能力远他的想象。他立刻召见了还未离开的卡特琳娜,语气变得更加急切,甚至暗示愿意在“大唐商品集散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某种形式的“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埃及的阿拉伯残余势力,并希望大唐能“约束”威尼斯。

卡特琳娜心中暗笑,表面上却更加矜持。她表示大唐皇帝陛下对友谊珍视,但军事行动关乎国运,需慎重。她建议拜占庭可以先表现出更多“诚意”,比如开放更多港口,优先购买大唐商品,并提供更多关于埃及和北非的军事情报。

威尼斯和医院骑士团则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他们这才真正意识到,大唐的目标绝不仅仅是阿拉伯,而是整个天下。威尼斯元老院连夜开会,争论不休:是应该立刻向大唐彻底臣服,以换取贸易垄断权?还是应该联合拜占庭甚至埃及残余,共同抵抗这个东方巨兽?最终,务实派占了上风,他们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更高级别的使者,携带更丰厚的礼物,直接前往长安觐见李琰;另一方面,暗中加强与拜占庭和骑士团的联系,以备不时之需。

医院骑士团则更加极端和恐慌。他们将大唐视为比阿拉伯更可怕的“异教徒”威胁,内部要求“圣战”的声音抬头,甚至开始策划一些针对大唐商船或在地中海活动的唐军分舰队的疯狂袭击计划。

卡特琳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她一边加紧与拜占庭的谈判,一边命令分舰队提高警戒,并故意将骑士团可能动袭击的消息“泄露”给威尼斯和拜占庭,进一步制造猜忌和混乱。地中海的这盘棋,因为巴格达的陷落,进入了更加微妙和危险的阶段。

长安,飞云阁。阿史那云终于盼来了陛下的“奖赏”。李琰特意在宫中设了一场小型家宴,只有他、上官婉儿和阿史那云三人。

宴席上,李琰对阿史那云献马之功大加赞赏,赐给她一匹通体雪白、神骏无比的照夜玉狮子马,以及一套华丽无比的突厥风格金饰和来自波斯的宝石。

阿史那云开心得像个孩子,尤其是那匹照夜玉狮子,更是深得她心。她当场就要骑着去校场跑一圈,被李琰笑着拦下。

酒过三巡,李琰屏退左右,将阿史那云揽入怀中,抚摸着她的秀,柔声道:“云儿,你父汗和突厥部落此次忠心可嘉,朕心甚慰。朕有意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统筹管理突厥诸部事务。你可愿修书给你父汗,让他选派得力子弟,来长安学习大唐礼仪律法,将来也可为都护府效力,共同为朕牧守草原?”

阿史那云沉浸在陛下的温柔和赏赐的喜悦中,只觉得这是陛下对突厥的莫大信任和恩宠,立刻点头答应:“陛下放心!臣妾这就写信!定让父汗选派最聪明的儿郎来长安!”

她只看到了表面的荣耀,却没想到这是李琰进一步将突厥贵族纳入掌控,以文化融合和官职羁縻的方式,削弱部落离心力的策略。一旁的上官婉儿微笑着斟酒,心中暗叹陛下手段之高。

与此同时,来自波斯的莎赫尔娜兹公主也接到了李琰的旨意,召她前往巴格达。

莎赫尔娜兹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在一支精锐唐军的护送下,离开了经营数月的尼沙普尔,前往那座刚刚臣服于大唐脚下的千年古城。她不知道陛下召见她所谓何事,是批评?是奖赏?还是……她心中对那位强大帝王的思念和依赖,与日俱增。

李琰并没有仅仅沉浸在征服的喜悦中,他看得更远。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继承人。

皇长子李琮(与上官婉儿所生),年已十六,聪慧稳重,颇有父风。李琰下旨,任命李琮为“安抚副使”,前往新征服的两河流域,“观摩学习,体察民情,辅佐郭昕将军处理政务”。并让上官婉儿从旁指点,挑选了一批干练的东宫属官随行。

这显然是对皇长子的重要历练,也是向天下昭示帝国传承有序的信号。李琮恭敬领命,带着兴奋与责任感,踏上了西去的路程。他的到来,也给前线带来了一丝新的气象。

而就在李琮抵达巴格达不久,一位神秘的使者,历经艰险,穿越了唐军和拜占庭势力的双重封锁,秘密抵达了巴格达,请求觐见大唐皇帝的代表。

这位使者自称来自埃及,奉埃及总督艾哈迈德·图伦之命而来。图伦总督原是阿拉伯帝国派往埃及的总督,但近年来已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如今阿拉伯中央政权崩塌,他急于寻找新的靠山和外援,以对抗虎视眈眈的拜占庭和内部的其他挑战者。

使者带来了图伦总督的礼物和信件,信中表达了“对大唐皇帝陛下的无限敬仰”和“埃及愿与大唐永结友好”的愿望,并隐晦地提出,希望大唐能承认埃及的“自治地位”,并提供一些“必要的”军事和技术支持,以换取埃及对大唐的臣服和丰厚的贸易利益。

郭昕和李琮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快马加鞭报往长安。埃及的主动接触,无疑为大唐兵不血刃地解决地中海东南岸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

长安宫中,李琰同时处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巴格达的治理、地中海的博弈、波斯的稳定、突厥的羁縻、皇子的历练、埃及的示好……万千头绪,在他手中却有条不紊。

他看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新月沃土”,心中勾勒着未来的蓝图。两河流域和波斯将是帝国未来重要的粮仓和财赋之地;叙利亚和埃及是通往地中海的钥匙;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则是需要安抚的潜在麻烦源。

“告诉郭昕和李琮,接见埃及使者,予以厚待。可以原则上同意埃及自治,但必须接受大唐册封,使用大唐历法年号,开放所有港口,允许大唐驻军,并缴纳贡赋。具体细节,让他们去谈。”李琰对沈迁吩咐道。

“告诉卡特琳娜,与拜占庭的谈判可以加深,但军事同盟暂不答应。可以出售一批改进后的弩箭给他们,但要价要高。同时,严密监视医院骑士团的动向,若其胆敢袭击大唐目标,立刻予以毁灭性打击,不必请示。”

“告诉莎赫尔娜兹,抵达巴格达后,协助李琮和郭昕,安抚波斯裔民心。待局势稳定,朕会考虑她的加冕之事。”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帝国的战车在他的驾驭下,平稳而坚定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征服的脚步或许稍作停顿,但融合与控制的进程却大大加快。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由大唐主导的新世界秩序,正在西亚的废墟上,悄然孕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