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361章 兵临城下(第1页)

第361章 兵临城下(第1页)

大唐帝国的三路铁骑,如同三股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席卷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边缘。所过之处,抵抗微弱,归降者众。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统治根基早已被连根拔起,如今只剩下都巴格达这座孤零零的巨城,如同惊涛骇浪中即将倾覆的最后一艘破船。

北路军苏庆节进展最为神。他麾下多是精锐骑兵,沿着里海南岸肥沃的平原疾进。雷伊守军听闻木鹿惨状,竟开城请降;哈马丹试图抵抗,被苏庆节一鼓而下,守将阵亡。北路军兵锋锐利,迅完成战略目标,而后如同猎鹰般南下,抵达巴格达以北约百里的底格里斯河畔,扎下大营,切断了巴格达通往北方和高加索地区的联系。

南路军扎兰德的任务相对繁琐,需要清剿波斯西南部山区和沼泽地带的残敌,但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波斯义军的支持,稳步推进,相继攻克苏萨、阿瓦士等重镇,牢牢控制了通往两河流域南部的通道,并威慑着蠢蠢欲动的阿拉伯半岛部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支援巴格达。

中路军郭昕稳扎稳打,沿着最繁华也最平坦的商路主干道推进。沿途城市大多望风而降,少数负隅顽抗者,在唐军强大的攻城器械和旺盛的士气面前,也很快土崩瓦解。大军沿途接收降兵,安抚地方,浩浩荡荡,最终与北路军、以及从南方赶来的扎兰德部成功在巴格达城东外的广阔平原上会师!

旌旗招展,号角连营!过十五万大唐及其盟军将巴格达围得水泄不通!一座座军营如同雨后蘑菇般拔地而起,炊烟袅袅,人喊马嘶,军容鼎盛。巨大的攻城器械——楼车、投石车、撞车——正在日夜不停地组装,对准了巴格达那闻名世界的巨大城墙和“和平之门”。

巴格达城内,则是一片末日般的景象。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每一个角落。粮价飞涨到天际,富人纷纷囤积食物,穷人则在饥饿线上挣扎。谣言四起,有的说唐军破城后会屠尽所有穆斯林,有的说只要投降就能活命。哈里穆塔瓦基勒试图组织防御,但军心涣散,士兵们面有菜色,士气低落。他甚至不敢大规模武装城内的平民,生怕一旦放武器,先爆的不是对唐军的抵抗,而是针对他本人的暴乱。

他站在皇宫最高的露台上,眺望着城外无边无际的唐军营寨和那面刺眼的赤黄龙旗,心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他曾梦想重振阿拔斯王朝的荣光,如今却成了亡国之君。是困守孤城,等待那渺茫的奇迹或最终的毁灭?还是抛弃尊严,趁夜从底格里斯河上逃亡?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和痛苦之中。

就在巴格达被围得铁桶一般之时,遥远的地中海,博弈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展开。

西洋舰队副都督卡特琳娜·斯福尔扎,率领着那支由十艘海鹘舰组成的“访问”分舰队,停泊在拜占庭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的金角湾内。这些造型奇特、装备精良的中国战舰,成了君士坦丁堡市民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引来了无数好奇、敬畏甚至恐惧的目光。

卡特琳娜充分利用着这种关注。她以大唐皇帝特使的身份,高调拜会了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递交了措辞优雅却暗藏机锋的国书,表达了“维护地中海贸易安全与自由”的“良好意愿”。她在拜占庭宫廷的宴会上谈笑风生,穿着融合了唐风和地中海风格的华丽服饰,周旋于贵族大臣之间,时而展示东方的丝绸瓷器,时而“不经意”地透露大唐击败阿拉伯海军的细节,尤其是那“震天雷”的恐怖威力,听得拜占庭君臣面色变幻不定。

与此同时,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她暗中派出手下,以金钱和承诺,大肆接触拜占庭帝国郁郁不得志的海军军官、对威尼斯心怀不满的商人、甚至是一些渴望冒险的贵族子弟,悄然编织着一张情报和影响力的网络。

“王老五那个老古板,只知道在忽鲁谟斯晒太阳练兵。”卡特琳娜在自己的舱室内,对着心腹副官轻蔑一笑,“真正的战场在这里,在宫殿和沙龙里,在金币和谎言中。陛下要的是这片海,而不仅仅是几艘破船。”

她甚至“巧遇”了被医院骑士团打得焦头烂额的威尼斯使者,以及来自骑士团本身的秘密信使。她对双方都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和“理解”,暗示大唐有能力也有意愿结束这场“无谓的冲突”,但前提是……双方都需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卡特琳娜如同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在君士坦丁堡这个节点上,精心编织着粘住所有飞虫的网,静待着最好的时机。

长安大明宫,虽然前线捷报频传,但后宫之中,并非全然平静。

莎赫尔娜兹公主以“波斯护国公主”的名义,在波斯忙于政务,远离长安。这原本让阿史那云松了口气,但另一种不安又开始在她心中滋生。陛下对波斯的重视程度远她的想象,不仅派去了大量文官武将,甚至默许了莎赫尔娜兹组建自己的波斯卫队。那个波斯女人,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其影响力和地位却在与日俱增。

“等她真的加冕成了波斯女王,岂不是更要骑到我们头上了?”阿史那云在飞云阁内,对着铜镜试戴一串新得的珍珠项链,语气酸溜溜地对贴身侍女抱怨。

侍女小心翼翼地道:“娘娘多虑了。她便是女王,也是陛下的臣子,岂能与娘娘您相提并论?陛下最疼爱的,还是娘娘您啊。”

“哼,谁知道呢。”阿史那云放下项链,眼中闪过一丝倔强,“不行,我不能就这么干等着。陛下喜欢能干的女人,上官婉儿能帮他处理政务,那个波斯女人能帮他管着一个国,我……”她站起身,来回踱步,“我也得做点什么!”

她忽然眼睛一亮:“对了!军马!陛下要打那么大仗,肯定需要好多好多好马!我们突厥人最懂马了!我要给父汗写信,让他挑选最好的突厥战马,组成一支庞大的马队,送到安西去,献给陛下!还要派我们突厥最好的驯马师过来,帮大唐训练骑兵!”

说干就干,阿史那云立刻找来文书,口述信件,语气急切而兴奋。她要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她的价值,巩固她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而在蕙草殿,上官婉儿则安静得多。她细心整理着来自波斯、地中海、以及帝国各处的文书,将其分门别类,提炼要点,供李琰御览。她敏锐地注意到了阿史那云最近的小动作和那封往突厥的信件,只是微微一笑,并未点破。

她更关注的是莎赫尔娜兹在波斯施政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比如部分波斯旧贵族对大唐官员的抵触,以及祆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潜在矛盾。她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委婉地向李琰提出了建议:“陛下,波斯初定,民心未附。或可下旨,重申保护波斯固有习俗与祆教信仰,并选拔一些有声望且合作之波斯贵族,给予虚衔厚禄,参议政事,以示陛下包容并蓄之心,或可减少治理阻力。”

李琰闻言,赞赏地看了婉儿一眼:“爱妃所思甚周,便依此办理。”他深知,军事征服之后,文化怀柔与政治整合更为重要。婉儿总是在这些细微处,给他最恰当的支持。

波斯,尼沙普尔行宫莎赫尔娜兹临时驻跸地。尽管大唐大军势如破竹,兵临巴格达,但在新收复的波斯土地上,暗流并未完全平息。

莎赫尔娜兹虽然忙于政务,努力恢复秩序,但她毕竟年轻,经验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唐派来的官员和将军。这引起了一些波斯旧贵族的不满,他们表面上顺从,私下却抱怨“公主过于依赖唐人”,“波斯人的波斯,终究要靠波斯人自己治理”。

一位名叫法罗赫扎德的老贵族,其家族在萨珊时代极为显赫,阿拉伯人来临时选择了合作得以保全。如今见阿拉伯人败退,大唐势大,他又主动向莎赫尔娜兹表示效忠,但却时常以“波斯传统”和“贵族权益”为名,对大唐官员推行的某些政策阳奉阴违,甚至暗中串联其他贵族,试图保留更多的特权和自治权。

莎赫尔娜兹察觉到了这些暗流,感到十分烦恼和疲惫。她既需要大唐的支持来稳定局势和实现复国,又不希望被波斯旧贵族视为傀儡和背叛者。她在写给李琰的私信中,除了汇报政务,也隐约流露了这种困境和委屈。

李琰收到了她的信,看穿了字里行间的难处。他并没有直接干预,而是给主持波斯全局政务的大唐席文官去了一封密旨,指示其:“……对法罗赫扎德等旧族,可稍加安抚,予其虚名厚利,然土地、税赋、军权之要害,绝不可放手。对公主,当悉心辅佐,助其树立威信,遇有冥顽不化、暗中作梗者,可寻其错处,雷霆打击一二,以儆效尤,但需把握分寸,勿使波斯大乱……”

他既要利用这些旧贵族稳定局面,又要防止他们尾大不掉,更要借此机会锻炼莎赫尔娜兹的执政能力,同时确保大唐的利益和最终控制权。这其中的平衡,需要高的政治手腕。

天可汗的意志

长安,紫宸殿。李琰看着沙盘上那座被无数红色小旗包围的巴格达模型,目光平静而深邃。

“陛下,郭昕将军送来最新奏报,围城工事已完成,攻城器械亦准备就绪,请示陛下,是否动总攻?”沈迁躬身禀报。

李琰沉吟片刻,缓缓摇头:“不急。巴格达城坚粮足,强攻伤亡必大。围困即可,待其自乱。传旨郭昕,可不断派人将劝降信射入城中,言明只要开城投降,朕可保全哈里及其家族性命,并赦免大多数守军和百姓。同时,将我们俘获的阿拉伯贵族,挑几个无关紧要的,放回城内去。”

“陛下是想……攻心为上?”上官婉儿轻声道。

“不错。”李琰点头,“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饥饿、恐惧和猜疑,会替我们做完大部分工作。朕要的不仅是巴格达这座城,更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彻底瓦解阿拉伯人的抵抗意志,让两河流域的百姓看到,顺从大唐,才有活路和未来。”

他顿了顿,又道:“另外,告诉郭昕,严密监视底格里斯河上下游,防止哈里狗急跳墙,乘船逃跑。朕要让他,无处可逃。”

他的话语平静,却带着决定亿万人生死的绝对权威。帝国的意志,通过一道道命令,精准地传达到万里之外的前线。

巴格达的黄昏已然降临,而大唐的皇帝,正从容地等待着这座名城的最终命运,以及如何书写帝国未来的新篇章。他的目光,已经越过巴格达,投向了更西方的地中海,投向了罗马,投向了那片即将被龙旗覆盖的广阔天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