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32章 刘宋义阳王刘昶 南朝王爷北魏打工记(第1页)

第532章 刘宋义阳王刘昶 南朝王爷北魏打工记(第1页)

序幕:雨夜狂奔,剧本拿错

公元465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南朝刘宋的北大门——彭城(今江苏徐州),城门像做贼似的悄悄开了条缝。义阳王刘昶,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十岁就封王的皇家贵胄,此刻正上演着人生最狼狈的逃亡戏码。他策马冲出城门,身后稀稀拉拉跟着六十来个亲随,城楼上隐约传来妻子的哭嚎,瞬间就被狂风撕成了碎片。他不敢回头,生怕多看一眼,那点仅存的“王爷范儿”就彻底崩了,只能把马鞭抽得啪啪响,朝着北方——那个他曾经视为“胡虏之地”的北魏,亡命狂奔。这一年,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的永光元年(465年),距离他十岁风光封王,刚好过去了二十年。这位本该在江南锦绣堆里醉生梦死的九皇子,剧本彻底拿错了,从云端“皇n代”,秒变被祖国通缉追杀的“头号丧家犬”。

第一幕:南朝骄子?不,是“嘴炮”惹祸精!

场景一:金汤匙开局,奈何长了张惹祸的嘴

时间倒退回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建康宫城,阳光洒在琉璃瓦上,亮得晃眼。十岁的刘昶小朋友,在老爸宋文帝刘义隆慈祥(或许还有点例行公事)的目光注视下,接过了“义阳王”的烫金名片,附赠食邑二千户的长期饭票。这起点,搁现在就是“出生在罗马市中心还自带学区房”。按常理,他的人生剧本就该是:富贵闲王,吟诗作对,偶尔在朝堂上点个卯,混吃等死,平安喜乐。

可惜啊,刘昶同学有个“致命”的设定——史书盖章认证的“轻吵褊急”。翻译成人话就是:脾气爆,性子急,嘴还特欠!尤其当他步入职场(官场),这属性就彻底放飞了。

他哥孝武帝刘骏登基后,刘昶的官职像坐了火箭:征北将军、徐州刺史,都督六州军事!乖乖,相当于北方战区总司令兼省长,坐镇军事重镇彭城。这权力,放谁手里不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可我们刘王爷偏不!他大概觉得亲兄弟就得“坦诚相见”,在朝堂上怼起皇帝老哥来,那叫一个直言不讳、火花四溅。想象一下那画面:庄严的朝会上,皇帝在上面讲,刘昶在下面“叭叭叭”抬杠,满朝文武屏住呼吸,内心os:“王爷,求您闭嘴吧!那是皇上啊!”孝武帝脸都绿了,训斥了好几次,估计内心也是万马奔腾:“这熊弟弟,怎么这么欠收拾!”

更糟的是,江湖上开始流传“义阳有异志”的小道消息。在那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宗室互砍时代,这种谣言简直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是开了刃的。刘昶的“嘴炮”属性,成功给自己埋了个巨雷。

场景二:暴君上线,跑路!跑路!跑路!

公元464年,孝武帝驾崩,他的“好大儿”前废帝刘子业闪亮登场。这位爷,堪称南朝暴君界的“顶流”,杀人如麻,尤其热衷于清理自家亲戚(宗室)。江夏王刘义恭(刘昶的叔叔)被这位侄皇帝剁成肉酱的噩耗传来时,彭城的刘昶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果然,他的案头很快也摆上了一道“催命符”——讨逆诏书,罪名是参与谋反(纯属诬陷)!朝廷大军已经杀气腾腾地兵临城下。

生死关头,刘昶展现了他(自以为)的枭雄本色。他紧急召集心腹部将开会,慷慨激昂,唾沫横飞:“兄弟们!昏君无道,诬陷忠良!咱们手握重兵,占着坚城,跟他拼了!为了大宋!为了正义!”气氛烘托得那叫一个悲壮感人,王爷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动哭了。

结果呢?戏剧性的一幕来了。等他演讲完,一回头……咦?人呢?刚才还挤得满满当当的会议室,此刻空荡荡,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在风中凌乱。原来,他的“心腹”们听完王爷的“热血动员”,连夜就写好投降书,集体“润”了,就等着拿他的人头当投名状,去新主子那里领赏呢!这反转,比肥皂剧还狗血。

现实啪啪打脸,打得刘昶眼冒金星。什么王图霸业,什么忠肝义胆,保命要紧!他做出了一个极其冷酷又无奈的决定:抛下年迈的生母谢太妃、结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儿子们(留在南朝后来命运极惨),只带上最宠爱的吴姓小妾和六十多个铁杆亲随,趁着月黑风高,打开城门,上演了开篇那出“雨夜狂奔”。

逃亡之路,凄风苦雨,追兵在后,人心惶惶。随从们一看形势不对,跑着跑着就“掉队”了(其实是开溜了)。等他们千辛万苦、连滚带爬地摸到北魏边境时,六十多人的“豪华跑路团”,就剩下二十来个“丐帮弟子”,形容枯槁,衣衫褴褛。面对苍茫的北方大地,回遥望再也回不去的烟雨江南,悲从中来的刘昶,留下了那着名的“跑路感言”:“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白云像屏障一样涌来,黄沙遮住了半边天;四面都是阻绝的关山,故乡啊,已在几千里之外!)

鼻涕眼泪糊了一脸,王爷的体面?早丢在彭城了。

第二幕:北魏奇遇记——从“落难王子”到“汉化总设计师”

场景一:天上掉下个“驸马爷”

当刘昶带着他那支“残兵败将”造型的队伍,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北魏边境时,鲜卑武士们看他们的眼神,大概跟看动物园新来的珍奇异兽差不多。估计心里嘀咕:“哟呵,南边来的‘贵人’,咋混成这德行了?”

然而,命运的剧本在这里又来了个神转折!当时北魏的当家人是年轻的献文帝拓跋弘。这位皇帝一看:哟!南朝皇帝的亲弟弟,根正苗红的刘宋王爷,主动(被迫)投奔我大魏?这政治宣传价值杠杠的啊!必须隆重接待!

于是乎,刘昶的“北漂”生涯,开局就是“ssR”卡!献文帝大手一挥: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征南将军(听着就威风)、丹阳王(王爵安排上!)头衔哐哐砸过来。这还不够,皇帝一拍脑门:“单身的吧?得,给你个老婆!”直接把武邑公主嫁给了他。刘昶瞬间从“丧家犬”晋级为“驸马爷”!这身份转换,比坐过山车还刺激。而且,这位驸马爷后来还“梅开二度”、“三羊开泰”,又续娶了建兴公主和平阳公主,成了北魏皇室的“驸马专业户”,这“软饭”吃得,那叫一个硬核!谁说“北漂”艰难的?看看人家刘昶!

场景二:回南?傻子才回去!

在南边,刘子业被杀后,他叔叔宋明帝刘彧上台了。这位新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也为了统战需要,于467年派了使者,千里迢迢跑到北魏,深情呼唤:“休道(刘昶字休道)啊!我的好兄弟!回来吧!祖国需要你!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面对故国的召唤,刘昶的回应堪称“职场婉拒教科书”。他给刘彧上了一道奏表,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大义凛然:“陛下啊!您对我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我岂敢背弃君臣大义?但是!但是啊!我现在深受魏主厚恩,做人要讲信用!我实在不忍心辜负他啊!所以,我只能忍痛拒绝您的好意了!我的心,永远向着大宋!”字字泣血,句句忠贞。

然而,私下里,刘昶跟自己的心腹吐槽,那才是大实话:“呸!信他个鬼!刘彧那老小子,连自己亲侄子刘子勋都砍了,我回去?那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嫌命长啊!还是留在北魏当我的‘丹阳王’、‘驸马爷’安全!”这政治嗅觉,绝对是逃亡路上被逼出来的满分技能。

场景三:汉化总舵主——从“胡服”到“汉冠”

真正让刘昶在北魏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不是他的王爵,也不是他的驸马身份,而是他意外解锁的“文化掮客”技能点。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亲政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运动,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脱胡服,穿汉衣,行汉礼!这活儿技术含量高,文化底蕴深,找谁干呢?皇帝的目光,精准地落在了“根正苗红”的南朝王爷、现任仪曹尚书(主管礼仪制度)刘昶身上:“就你了!南朝来的,懂行!你来当‘汉化工程’总设计师!”

于是,历史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一个被迫逃离故国的南朝王爷,成了异族王朝文化转型的核心推手!刘昶伙同北魏的“鲁班再世”——天才工程师蒋少游,开启了史诗级任务:“易汉服”工程!两人关起门来,翻烂了故国的典籍《周礼》,参考南朝最新潮流款式,结合鲜卑人的体型特点(估计主要是壮实点),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服装设计+礼仪制定”攻坚战。

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当第一批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汉服新鲜出炉,套在习惯了窄袖紧身、策马奔腾的鲜卑贵族身上时,那场面绝对堪比大型“买家秀”翻车现场。走路踩到衣角摔个狗啃泥的,帽子太大被风吹跑追着帽子跑的,行礼时袖子缠成一团的……估计刘昶在朝堂上一边憋着笑,一边还得一本正经地讲解:“诸位大人,《周礼》有云,行走需稳重,步态要舒缓,双手需交叠于前,衣袖摆动幅度不可过大……”内心os:“让你们当年咬我!现在知道穿汉服的痛苦了吧!”(后面会提咬人事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融合了南朝制度精华、由刘昶主导制定的新朝仪新服饰,最终大获成功,成为北魏政权文化转型的基石。连眼光挑剔的孝文帝都忍不住点赞:“今华夏威仪,尽出王(指刘昶)手!”刘昶,这个曾经的“丧家犬”,摇身一变成了北魏汉化的“总教头”!这身份转变,魔幻又真实。

场景四:驸马光环下的“异乡客”

尽管位高权重,深受皇帝信任,还娶了仨公主,但刘昶在北魏朝廷的核心圈子里,始终是个“外人”。鲜卑勋贵们表面上客客气气称他一声“丹阳王”,背地里指不定怎么编排:“哼,南貉(对南方人的蔑称)!”那层无形的隔阂,始终存在。

最赤裸裸的羞辱生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任城王拓跋澄,这位鲜卑猛男,估计喝高了,也可能本来就对这位“南貉驸马”心存鄙夷。借着酒劲,他突然扑向刘昶,抱住他的胳膊,张嘴就是狠狠一口!史料记载:“啮昶臂流血”。是真咬啊!咬得鲜血直流,染红了华丽的锦袍!满座皆惊。那一刻,刘昶脸上强撑的笑容瞬间凝固,屈辱、愤怒、无奈、还有一丝深入骨髓的悲凉,五味杂陈。纵使位极人臣,驸马光环加身,在那些根深蒂固的鲜卑贵族眼中,他终究只是个可以利用,也可以随意践踏的“异乡客”。这血淋淋的一口,咬醒了他北国权贵梦的虚幻。

第三幕:南征!南征!一个王爷的“复国”执念

场景一:借兵!打出“复国”大旗

时间到了公元479年,南朝又变天了!权臣萧道成直接掀了桌子,篡宋自立,建立南齐。更让刘昶睚眦欲裂的是,年仅13岁的刘宋末代小皇帝刘准(顺帝)被萧道成派人给“咔嚓”了!消息传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刘昶彻底炸了!

国仇家恨涌上心头(虽然他自己也是跑出来的,但不妨碍他恨别人篡位)。他立刻跑到孝文帝面前,“噗通”一声跪倒,老泪纵横,哭得那叫一个感天动地:“陛下!萧道成逆贼!篡我社稷!杀我幼主!屠戮我刘氏宗亲!臣……臣心如刀绞啊!陛下!您是天命之主!臣请为陛下前驱!借天兵南下,诛灭逆贼,光复我刘宋江山啊!呜呜呜……”这演技,奥斯卡都欠他一座小金人。

孝文帝正愁没个好借口南征呢,刘昶这面“复国”大旗送得正是时候!好!准了!于是,鲜卑铁骑在“助刘宋复国,讨伐逆齐”的正义(?)旗帜下,浩浩荡荡开向南方。刘昶被任命为征南将军(这头衔真是反复横跳),成了这场“复国大戏”的悲情主演兼总策划兼形象代言人。

场景二:寿阳泪Vs淮河水

公元48o年,南征第一战,目标寿阳(今安徽寿县)。阵前,须已显斑白(其实当时才四十出头,估计愁的)的刘昶,身披甲胄,策马而出。他对着北魏大军,也对着想象中的江南父老,开始了他的“悲情演讲”:“将士们!父老乡亲们!看看我!我是刘昶!刘宋的义阳王!那萧道成老贼,狼子野心!他篡夺了我刘家的江山!他……他把我刘氏宗亲三百余口,屠戮殆尽在建康城啊!我的兄弟、我的侄儿、我那可怜的幼主……都……都惨死在他刀下!此仇不共戴天!此恨绵绵无绝期啊!今日,承蒙大魏皇帝陛下天恩,借我雄兵,就是要诛此国贼,复我山河!诸君!随我杀敌!报仇!雪恨!”声泪俱下,捶胸顿足,感染力爆棚!三军将士无不被这“皇族遗老”的血泪控诉感动得稀里哗啦,士气瞬间max!

就在群情激愤,准备嗷嗷叫着冲上去把齐军撕碎的时候,南齐名将垣崇祖微微一笑,淡定地挥了挥手:“开闸,放水!”手下人立刻掘开了事先准备好的淮河大堤!好家伙,滔天洪水,如同脱缰的野狗,咆哮着冲向毫无防备的北魏军营和冲锋的骑兵!

“复国”的悲情瞬间被“救命啊!”的惊惶取代。鲜卑铁骑再猛,也架不住突然变成“落汤鸡”加“泥猴子”。北魏大军被淹得人仰马翻,损失惨重,只能狼狈不堪地向北撤退。撤退路上,浑身湿透、满身泥泞的刘昶,失魂落魄地回望烟雨朦胧的江南。恍惚间,他似乎又看到了十岁那年受封义阳王时,建康宫城里漫天飞舞的庆典彩绸,那么鲜艳,那么近,却又那么遥不可及……第一次“复国”南征,以一场大水冲了龙王庙的闹剧收场。

场景三:义阳城下,老骥伏枥?不,是壮志难酬!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公元495年。当年意气风的“落难王子”,如今已是须皆白(这次是真的老了)的六旬老翁。南边的皇帝都换了好几茬了(齐武帝萧赜都死了,现在是齐明帝萧鸾),但刘昶心里那团“复国”的虚火,还在顽强地燃烧着。他再次披挂上阵,被任命为大将军,目标直指义阳(今河南信阳)——这地名,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就是他当年的封号“义阳王”的那个义阳!打这里,多少有点“收复故地”的象征意义。

这次,魏军准备充分,围着义阳城吭哧吭哧挖了三道又深又宽的壕沟(筑堑三重),打算把城活活困死。围城战一打就是一百多天(久攻不克)。城里守军一看,嚯,跟我玩地道战?你们挖沟,我们挖洞!齐军悄咪咪地在魏军壕沟底下挖了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出来搞偷袭!魏军这边正纳闷“城里人怎么还能出来蹦跶”,更糟的来了,南齐的援军也拍马杀到!内外夹击之下,魏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城头上,齐军士兵看着溃退的魏军,估计笑得直拍大腿。而魏军阵中,白苍苍的老王爷刘昶,看着眼前兵败如山倒的景象,大概只觉得全身力气都被抽空了。他跌坐在地上,望着那座近在咫尺却坚如磐石的义阳城,嘴里只能喃喃地重复着那句绝望的台词:“天不佑宋……天不佑宋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征,在内外夹攻的狼狈中,彻底幻灭。

场景四:执念成灰,困守彭城

两次南征,两次惨败。刘昶的“复国”大梦,被现实无情地拍进了淮河与义阳的泥泞里。但他那颗心啊,似乎还没死透。他不甘心地一次次给孝文帝上表,字字泣血:“陛下!臣之大耻未雪,痛愧日夜缠心啊!求陛下恩准,让臣去边境屯守,招纳那些流亡的刘宋遗民,积蓄力量,以待天时……”翻译一下就是:老板,再给我个机会!让我去分公司蹲着,万一还能翻盘呢?

孝文帝又不是傻子。两次劳师动众南征,损兵折将,啥好处没捞着,就为了圆你一个虚无缥缈的“复国梦”?够了够了!老人家您消停点吧!孝文帝很客气但也很坚决地拒绝了他所有的请求:“老王啊,您劳苦功高,年纪也大了,就在后方好好享福吧,冲锋陷阵的事,让年轻人去!”潜台词:您老别折腾了,安心养老吧!

晚年,刘昶的爵位象征性地从“王”降为了“齐郡开国公”,不过孝文帝还算给面子,给他加了个“宋王”的荣誉称号(有名无实)。他的驻地,被安排在了彭城——这个他当年狼狈逃出的地方。历史仿佛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起点,也是终点。他心心念念的江南故土,近在咫尺的长江以南,终其一生,未能再踏足一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