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一位矛盾综合体皇帝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奇葩说”栏目里,刘宋孝武帝刘骏绝对是个值得开专场的主角。他的人生剧本,堪称南北朝版《权力的游戏》混合着《宫心计》,偶尔还穿插几集《霸道总裁爱上我》——只不过这位总裁爱上的,是绝对权力。
如果你穿越到5世纪中期的建康城,可能会在酒肆里听到这样的八卦:“听说了吗?咱们皇上又双叒杀了个王爷!”、“可他不也刚减免了江东赋税吗?”、“对啊,他还写了新诗,据说连北朝的文人都在传抄”……
这就是刘骏,一个让你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皇帝。他既能以雷霆手段收拾乱局,开创“大明之治”;又在晚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现在就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看看这位矛盾综合体的一生。
第一幕:逆袭登基——从“偏远武陵王”到“捡漏大赢家”
刘骏的皇帝之路,堪称古代版“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他在老爹文帝刘义隆的一堆儿子里,排行老三。按照“立嫡立长”的老规矩,皇位?那基本是太子大哥刘劭的囊中物,跟他刘老三关系不大。所以,他的青春岁月,基本是在“配边疆”中度过的——封了个武陵王,在江州(今江西一带)那旮旯当地方官。估计日常就是喝喝茶、看看风景、写写诗(他文采是真不错),顺便骂骂京城那帮不靠谱的兄弟。
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一声惨叫。他那位太子大哥刘劭,大概是等皇位等得花儿都谢了,或者被老爹训斥得心理扭曲了,竟然伙同女巫玩起了巫蛊诅咒,事情败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亲兵冲进皇宫,把亲爹宋文帝给“咔嚓”了!史称“元凶之祸”。这操作,堪称古代版“坑爹”的最高境界。
消息传到江州,刘骏估计一口茶喷了出来:“啥?大哥把爹给剁了?!还自己当皇帝了?!”震惊、愤怒、还有点小激动(毕竟机会来了)的情绪交织。他当时正生着病,但架不住身边一群想“从龙之功”的部下(比如沈庆之、柳元景这些狠人)的撺掇。大家一合计:刘劭弑父篡位,人神共愤啊!咱们得替天行道!于是乎,病秧子刘骏被架上了“讨逆总司令”的位置,在江州登高一呼:“同志们,跟我去打那个不孝子、大坏蛋!”没想到,这口号贼好使,应者云集。刘劭虽然占了京城,但得位不正,人心尽失。刘骏的“病号讨逆军”一路高歌猛进,没费太大劲就把大哥刘劭和他的一票同伙送上了西天。
从被遗忘在江州角落的“武陵王”,到众望所归(至少表面上是)的新皇帝宋孝武帝,刘骏这人生剧本,比过山车还刺激。登基大典上,群臣山呼万岁,刘骏那苍白的脸上,估计除了大病初愈的虚弱,还有一丝“老子终于熬出头了”的得意狞笑。权力的滋味,真香!
第二幕:开局王炸——锐意改革的“明君”模式
刚坐上龙椅那会儿,刘骏同志绝对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且这火烧得还挺旺,颇有点“明君”的范儿。他可不是只会躺在功劳簿上傻乐的草包,人家心里门清:刘宋这国家,问题大了去了!藩王太强,动不动就想造反;世家大族(士族)把持朝政,寒门才子没出路;行政效率低下,中央说话地方当放屁。不行,得改!
场景一:削藩狂魔上线
刘骏是吃过藩王尾大不掉的苦头的(他爹和他哥就是教训)。所以他登基后第一刀,就砍向了自家亲戚。以前的规矩,亲王们在京城可以养几百号武装家丁(“捉刀左右”),跟私人卫队似的。刘骏大笔一挥:“不行!都给朕砍了!以后最多只能带4o个!”(“旧制,诸王在都,唯得置捉刀左右四十人”)。这相当于把王爷们的“核按钮”给没收了。这还不够狠?更绝的是,他明(或者说强化推广)了“典签制度”。啥意思呢?就是往每个出镇地方的亲王、刺史身边,安插一个中央派下来的“小秘书”——典签官。这小秘书权力可大了,地方上啥事儿他都要过问、签字(“典综机要”),甚至能直接打小报告给皇帝。王爷们想喝杯酒,典签官可能都要嘀咕:“王爷,您这酒……是想麻痹自己然后造反吗?”这一招,直接把地方大员变成了被拴着链子的风筝。效果立竿见影,刘骏在位期间,地方藩镇基本没翻起什么大浪(除了他亲叔叔那次)。
场景二:寒门春天(短暂版)
刘骏自己虽然是皇族,但对那些鼻孔朝天、靠祖宗吃饭的世家大族(王、谢、庾、桓等)估计也不太感冒。他觉得,人才嘛,得看真本事!所以他大力提拔寒门庶族中有才能的人。像大诗人鲍照,以前可能就是个“文学小透明”,在刘骏手下就得到了重用,写公文、搞宣传,干得风生水起。还有苏宝生、戴法兴这些人,出身都不高,但靠着能力和皇帝的赏识,都进入了权力核心圈。一时间,朝堂上不再是“门阀俱乐部”的天下,吹进了一股“唯才是举”的新风。这对打破士族垄断、掘社会底层人才,有着积极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后世科举制度的先声微光。
场景三:整理文化,附庸风雅(真风雅)
刘骏本人是个文艺青年,诗词歌赋都玩得转。他当皇帝后,也没忘了搞点文化建设。他组织了一大批文化人,在皇家图书馆(华林园)里搞了个大工程——编纂《华林遍略》。这名字听着就高端大气上档次,实际上是一部大型类书(类似百科全书),整理汇编了各种典籍知识。他自己也写诗,比如那句“流风拂舞袖,明月照歌尘”,画面感十足,清新脱俗,确实有才情。那会儿的建康城,文学沙龙估计挺热闹,皇帝带头搞创作,文化氛围是相当浓厚。
如果故事就停在这里,刘骏同志妥妥能进“南朝明君排行榜”前列,后世史官都得给他点个大大的赞。然而,历史的剧本,往往有“但是”……
第三幕:画风突变——暴虐奢靡的“昏君”模式全开
但是!权力这玩意儿,就像陈年老酒,度数太高,容易上头。随着皇位越坐越稳,刘骏同志骨子里那些不太美好的基因,开始像脱缰的野狗一样撒欢狂奔了。他成功地削掉了藩王的兵权,结果转头就把屠刀挥得更狠——砍向了自己的血脉至亲!
场景一:“皇族收割机”
刘骏对自家亲戚的猜忌和残忍,简直达到了令人指的地步。他的亲叔叔,坐镇荆州实力雄厚的南郡王刘义宣(就是当年支持他打刘劭的主力之一),因为不满侄子的削藩政策(可能还有点别的心思),起兵造反了。结果呢?被刘骏派大将沈庆之、王玄谟等摁在地上摩擦。叛乱平息后,刘义宣和他的十六个儿子(对,你没看错,十六个!)被刘骏打包送去了阎王殿,上演了一出惨烈的“灭门惨案”。这还没完,他的弟弟南平王刘铄,就因为在刘劭当政时被迫写过几篇拍马屁的文章(也可能是被人打小报告说他心里不服),就被亲哥哥刘骏一杯毒酒送上了西天,死得那叫一个憋屈。更离谱的是,连年纪轻轻、可能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弟弟海陵王刘休茂,也莫名其妙地被干掉了。史书上评价他“诛夷骨肉,虐害忠良”,一点没冤枉他。建康城里,刘家的宗室子弟是越来越少,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生怕哪天皇帝一个不高兴,就被“咔嚓”了。刘骏同志用实际行动证明:最是无情帝王家,我砍亲戚比砍瓜还利索!
场景二:“剁手级”败家子
如果说对亲戚狠是“内耗”,那刘骏在花钱享受方面,绝对是“外放型”的顶级败家。他嫌弃老爹留下的皇宫不够气派,不够彰显他这“千古一帝”(自封的)的身份。于是,大手一挥:给朕扩建!重点工程就是华林园。这可不是简单的种几棵树、挖个池塘。那是真金白银地堆啊!搜罗天下奇石异兽,什么太湖石、灵璧石,珍禽异兽,统统运来。亭台楼阁怎么华丽怎么建,雕梁画栋,镶金嵌玉。据说为了搞个“人造天渊池”,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这还不算日常开销。他老人家开个party(宴会),那排场,恨不得把国库都搬出来。有一次高兴了,随手就赏给心腹老将沈庆之“钱千万、布万匹”!这手笔,直接把旁边的穷官儿们看得眼珠子都快掉地上了,内心os:陛下,您手指缝里漏点给我们行不行?国库?国库是什么?能吃吗?在刘骏眼里,那大概就是他的私人零钱包。结果呢?自然是“府藏空虚”,钱不够花了怎么办?加税!老百姓的负担蹭蹭往上涨,怨气值直接爆表。他在华林园里醉生梦死,看着美女跳舞,听着靡靡之音,帝国的根基就在这“醉人的笙歌”中,被他自个儿拿锄头吭哧吭哧地挖松了。
场景三:“精分”现场——文雅与残暴的冰火两重天
刘骏这个人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就是他身上那种极端分裂的气质。你说他残暴吧,他确实爱读书、能写诗、搞大型文化工程(《华林遍略》),对鲍照这样的大才子也真心欣赏提拔。同一双手,上午可能还在挥毫泼墨,写下流传后世的锦绣文章,下午就能眼都不眨地签下一份灭人满门的诏书。他欣赏鲍照的才华,把人家当御用文人,可转脸对身边的其他大臣,那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一点面子不给,把大臣的尊严踩在地上摩擦。史学家沈约在《宋书》里都忍不住吐槽:“才俊之士,升于高堂;忠贞之臣,戮于刑场。”朝堂之上,那真是墨香混合着血腥味,奏折旁边可能就放着刚签的死刑令,堪称行为艺术般的“精分”现场。
场景四:“孝子”与“淫魔”的混合体
在对待母亲路太后方面,刘骏绝对能评上“南朝十大孝子”。晨昏定省,嘘寒问暖,关心备至,那是样样到位,标准模范孝子。but!一转身进了后宫,画风突变。史书上用了“游荡后宫,亵乱礼法”八个字,含蓄又犀利。简单说,就是私生活极其混乱,毫无节制,甚至有点不顾人伦,各种香艳(或者说狗血)的宫廷八卦满天飞。孝顺母亲是真孝顺,荒淫无度也是真荒淫。这种极致的反差,让当时和后世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陛下,您这切换模式的度,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您的道德底线是装了弹簧吗?
第四幕:短命而亡与帝国斜阳
人嘛,总是要为自己的“嗨皮”买单的,皇帝也不例外。刘骏同志长期沉迷于酒色(估计还有丹药?),身体早就被掏空了。公元464年,年仅三十五岁(虚岁),这位在明君与昏君之间反复横跳、精力旺盛(在奇怪的地方)的皇帝,终于在他的纵欲狂欢中,嘎嘣一下,龙驭上宾了。死得那叫一个突然,估计连遗嘱都没来得及好好写。
他倒是两眼一闭,啥也不管了,可他留下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国库空虚得能跑马,老百姓怨声载道,宗室被他砍得七零八落、人心惶惶。继位的是他的长子刘子业,年仅十六岁。这位仁兄,完美继承了他爹性格中所有的“暗黑精华”(猜忌、残暴、荒淫),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送外号“小疯子”。刘骏那套还算有点技术含量的“典签”控制和打压宗室的手段,到了刘子业这里,直接退化成了简单粗暴的屠杀和变态游戏。朝廷迅陷入比刘骏时代更恐怖的混乱。刘骏当年对宗室挥起的屠刀,最终像回旋镖一样,狠狠砸在了他子孙后代的头上。刘宋王朝在他死后,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在内部不断的血腥倾轧和外部压力下,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他那些曾经看似光芒万丈的改革?寒门政策?随着他的去世,迅被强大的士族反扑和继任者的无能(或疯狂)所抛弃,昙花一现。他倾尽国力打造的华林园?在他死后,也随着王朝的衰败,渐渐荒草丛生,只剩下断壁残垣,在夕阳下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穷奢极侈和荒唐。
第五幕:历史评价——那枚旋转不休的硬币
给刘骏写历史评语,史官们估计都很头疼,笔杆子能捏出汗来。你说他是昏君吧?他登基有合法性(讨伐弑父逆贼),初期确实干了不少正事: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客观上延缓了分裂;提拔寒门,冲击了门阀,给社会流动开了个小口子;整理文化,也算贡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骂得最狠:“荒淫猜忍,大失人心。”这八个字,刀刀见血,把他后期的昏聩残暴钉在了耻辱柱上。
但也有一些史家会弱弱地补充一句:他早期那些措施,也不是全无是处嘛……至少想法是好的……(虽然执行过程和结果嘛……呵呵)。
所以,刘骏这个人,就像一枚被历史狠狠抛向空中的硬币。一面,刻着“锐意改革者”、“文化推动者”、“中央集权扞卫者”的闪亮字样;另一面,则是“骨肉相残屠夫”、“穷奢极侈败家子”、“神经质暴君”的阴暗浮雕。这枚硬币从公元453年被抛起,旋转、翻滚、在明与暗的光影中飞交替,直到464年骤然落地。但尘埃落定后,我们依然很难清晰地定义它到底哪一面朝上。它似乎永远在旋转,提醒着我们人性的极端复杂和权力那令人迷失的可怕魔力。
第六幕:现代启示录
第一课:危机管理与逆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