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510章 北燕愤青将军务银提 一场高管闹剧背后的权力游戏(第1页)

第510章 北燕愤青将军务银提 一场高管闹剧背后的权力游戏(第1页)

序幕:一场被遗忘的"燕国高管吐槽大会"

公元4o9年的辽东大地,乍暖还寒时节,新建立的北燕政权正处在"创业初期"。在龙城(今辽宁朝阳)的宫殿内,一位名叫务银提的将领在接到人事调令后,气得差点把案几拍碎:"什么?让我去辽东当太守?老子可是开国元勋!"这位自诩功勋卓着的将军,恐怕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在职场上的"心理落差",最终上演了一出古代版的"高管叛逃记",还因此丢了性命。

让我们穿越回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这位北燕将领的跌宕人生——他如何在权力游戏中步步高升,又为何因一次人事调动愤而"跳槽",最终落得身异处的下场?这段看似荒诞的历史,其实蕴含着令人深思的职场智慧与权力逻辑。务银提的故事,就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权力、欲望与生存的永恒命题。

第一幕:创业初期——从"中枢红人"到"边疆代表"

场景一:高云时代的"潜力股"

务银提的职业生涯起步堪称完美。在北燕开国天王高云(慕容云)时期,他担任司隶校尉——这个职位可了不得,相当于现在的都军区司令兼纪委书记,负责京畿治安和百官监察,是实打实的实权派。在当时的龙城(今辽宁朝阳),务银提那可是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人物。

《晋书》虽未给务银提单独立传,但在零散的记载中,我们仍能拼凑出他的形象:"有武干,晓吏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文能武,业务能力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那个乱世可是稀缺资源。当高云在4o9年被贴身侍卫离班、桃仁刺杀时,务银提果断站队冯跋,在平定叛乱中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在创业初期,他是押对了宝的"天使投资人",这份从龙之功,本该让他的仕途一帆风顺。

值得一提的是,高云时期北燕政权初建,内外交困。东有高句丽虎视眈眈,西有强大的北魏,南面还要防备东晋。在这个关键时期,司隶校尉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务银提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坐稳,说明他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史书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他在这个岗位上的政绩,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能够在乱世中担任如此要职的人,必然不是等闲之辈。

场景二:冯跋即位后的"明升暗降"

冯跋上台后,搞了一场盛大的"股权分配大会"。这场权力再分配,可谓是牵动着每一个创业元老的心。务银提获得了"上大将军"的头衔——听起来特别唬人,相当于现在的"五星上将"。但实际岗位呢?被外放到辽东当太守去了!

这就好比今天某互联网公司元老,创业时管着核心业务部门,上市后董事长给他了个"终身荣誉总裁"的烫金证书,然后说:"兄弟,去开拓新疆市场吧!"务银提的内心os大概是:"说好的同富贵呢?怎么把我配边疆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局势,冯跋的这个安排其实颇有深意。辽东是北燕的东北门户,直面高句丽和高句丽扶持的后燕残余势力。把这个要地交给务银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但问题在于,从权力中心龙城到边境辽东,这在务银提看来,无疑是一种贬谪。

更让务银提难以接受的是,这个调动生在新君即位的关键时期。4o9年,冯跋刚刚平定叛乱,坐稳天王宝座。这个时候的人事安排,往往决定着未来权力格局的走向。离开中央,意味着可能错失很多重要的政治机会。务银提的失落,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幕:心态爆炸——一场古代版"朋友圈吐槽"引的血案

场景一:比较心理学害死人

让务银提破防的,不是绝对待遇下降,而是相对位置失衡。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古今相通,但在务银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看看他的同事们:孙护当了尚书令(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张兴做了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都留在中央吃香喝辣。而他自己这个"上大将军",听着威风,实际要在辽东吹着北风啃冻土豆。这种心理落差,就像现代职场中,同样是创业元老,别人留在总部当副总裁,自己却被派去分管偏远地区的分公司。

史书记载他"自谓功在孙护、张兴之右",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老子资历比他们老,kpI比他们高,凭什么他们留总部,我去分公司?!"这种心态,在现代职场中也颇为常见。人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贡献,低估他人的价值。务银提可能没有意识到,孙护、张兴之所以能够留在中央,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擅长处理政务,更适合在权力中心工作。

场景二:作死三连击——从抱怨到谋反

务银提开启了标准的作死流程,其操作之莽撞,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位老兄的政治智商是不是在辽东被冻坏了。

第一招:上书诉苦。这相当于在现代公司的工作群里长文吐槽领导,务银提在辽东的官署里,点着油灯,愤懑地写着奏表,字里行间都是委屈和不平。他可能觉得自己是据理力争,但在冯跋看来,这就是公开表达对新政权人事安排的不满。

第二招:口出怨言。这就像在现代公司的茶水间里散布负能量,务银提不仅在正式渠道表达不满,还在非正式场合泄情绪。史载他"口出怨言",这说明他很可能在部下、同僚面前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这种言行在古代官场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也容易被耳目汇报给上级。

第三招:密谋外叛。这是最致命的一步,相当于现代职场中准备带着公司机密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务银提具体联系了谁,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北魏,也可能是其他敌对势力。但无论如何,这种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饶恕的。

最讽刺的是,他的"跳槽计划"还没实施就被举报了。冯跋的反应相当干脆:直接开除(物理层面)。这场职场叛逆,从开始到结束,活像一场拙劣的表演。务银提可能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个开国元老,会因为几句抱怨就丢了性命。

第三幕:历史放大镜——务银提事件背后的权力密码

表面看,冯跋对待功臣确实不够意思。但设身处地想想,北燕这个夹在后燕和北魏之间的"夹心饼干",最怕内部不稳定。冯跋的用人策略其实很有现实考量:先,文臣孙护、张兴留在中央,是因为新朝初立,百废待兴,需要擅长处理政务的人才维持国家运转。其次,武将务银提派往边境,是因为辽东面对高句丽等势力的威胁,需要大将镇守。这原本是个理性安排,体现了"用人所长"的原则。

可惜务银提只看到了"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没看到"岗位重要性"。辽东太守这个职位,看似是外放,实则是封疆大吏,掌握着当地的军政大权。如果务银提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将来回到中央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太过急功近利,等不及用业绩证明自己,就选择了最极端的反抗方式。

从冯跋的角度来看,诛杀务银提也是无奈之举。新政权刚刚建立,最需要的是稳定。如果有人开了抱怨的先例而不受惩罚,其他人很可能会效仿。特别是在务银提已经表现出不臣之心的情况下,如果不果断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北燕的疆域大概相当于现在辽宁省大部,在强敌环伺的南北朝,简直就是"地狱难度开局"。我们来看看北燕当时的处境:西边是日益强大的北魏,东边是高句丽,南边还要防备东晋。在这种环境下,北燕就像是在狼群中求生存的兔子,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冯跋作为这个弱小政权的掌舵者,必须确保三件事:边境安全、内部稳定、资源最优配置。务银提的抱怨,在冯跋听来可能就是:"公司正在生死存亡关头,cto却抱怨办公室不够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务银提镇守的辽东地区,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北燕与高句丽等势力交往的前沿。在这个敏感位置上的将领如果有二心,对整个政权的威胁是致命的。冯跋之所以对务银提的行为如此敏感,正是出于这种深刻的地缘政治忧虑。

第四幕:务银提的朋友圈——那些年一起"翻车"的难兄难弟

历史最讽刺的是,留在中央的孙护也没落得好下场。这位曾经被务银提嫉妒的尚书令,因为"专擅朝政",几年后也被冯跋赐死。这说明在冯跋手下,无论是外放还是留京,只要威胁到皇权,统统没有好果子吃。孙护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冯跋统治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作为尚书令,孙护确实权倾朝野,但他的专权引起了冯跋的警惕。最终,这位曾经的重臣也难逃一死。如果务银提知道这个结局,不知道会不会心理平衡一些?不过,孙护的死因与务银提有所不同。孙护是因为权力过大引起猜忌,而务银提则是因为公然反抗。这两种情况,反映了开国君主对待功臣的两种典型态度:对于可能威胁皇权的,要防范;对于公然挑战权威的,要铲除。

相比之下,张兴就聪明多了。这位老兄看出老板猜忌心重,主动要求退休,最后得以善终。可见在权力场上,有时候急流勇退才是大智慧。张兴的选择,体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远见。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了退出权力中心。这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在古代官场尤为难得。务银提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也许能在辽东做个快乐的"土皇帝",何至于身异处?

除了这两位,北燕初期还有其他功臣的结局也值得玩味。比如万陵,因为"骄纵"被冯跋处死;李朗因为涉嫌谋反被杀。这些案例都说明,在冯跋统治下,功臣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务银提的遭遇,只是这个1argerpicture中的一部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