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35章 西凉首席谋臣张邈 论如何在乱世中把初创公司做上市(第1页)

第435章 西凉首席谋臣张邈 论如何在乱世中把初创公司做上市(第1页)

序幕:助西凉开国的席谋臣

公元4oo年的一个清晨,敦煌城头的守军紧张地望着远处扬起的沙尘。北凉军阀索嗣率领的军队正在逼近,城内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太守府中,李暠来回踱步,已然准备打开城门迎接新上司——毕竟在十六国时期,换个主公就像现代人跳槽一样平常。这时,一位文官装扮的中年男子跨步上前,言辞恳切:“将军!段业昏庸无能,正是英雄崛起之时,您怎么能把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拱手让人?”

进言者正是张邈,他与好友宋繇的组合成功阻止了李暠的“投降式跳槽”。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战随后展开,打得索嗣措手不及。

这一战,不仅保住了敦煌城,更打出了一个新政权——西凉。而张邈,这位被历史几乎遗忘的谋臣,也因此成为了西凉开国的“席执行官兼席运营官”。

第一幕:乱世出英雄——张邈的早年岁月

要说张邈,得先看看他生活的时代。十六国时期的中原,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级乱世”。如果用现代人熟悉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大型多人在线乱斗游戏”。

在这个混乱的舞台上,河西走廊成为了北方的“世外桃源”。由于远离中原主战场,一大批文人学士逃难至此,使得这个沙漠环绕的走廊成为了文化绿洲。

张邈就是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的出身,但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绝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很可能他的家族也是从中原避难而来,毕竟在那个年代,能读书写字的人大多出自士族家庭。

年轻时的张邈:白天读读《孙子兵法》,晚上和朋友们讨论天下大势。看着北方一个个政权兴起又覆灭,心里没准在想:“要是换我来辅佐明主,定能做得比那些人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李暠出任敦煌太守时,张邈已经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智者。李暠本身就是文武全才,自然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将张邈招入麾下。

这对君臣的相遇,堪比刘备遇到诸葛亮,只是知名度小了不少。从此,张邈开始了他的“创业合伙人”生涯。

第二幕:敦煌保卫战——一场劝阻老板“投降”的豪赌

公元4oo年,北凉王段业派索嗣来接替李暠的敦煌太守职位,看似正常的人事调动,实则是权力吞并的前奏。

李暠的内心是崩溃的。面对强势的索嗣,他盘算着手头那点兵力,已经准备接受现实。这时张邈与宋繇站出来,说出了那段载入《晋书》的名言:“大丈夫受天命,当开创基业,怎可拱手让人?索嗣自恃强大,轻敌无备,正可一战擒之!”

这段话的潜台词其实是:“老板!别怂啊!咱们能赢!索嗣那家伙轻敌得很,咱们搞个突然袭击,准能把他打趴下!”

李暠被说动了,但心里还是打鼓:“要是打输了怎么办?”张邈内心可能翻了个白眼,但脸上还是那副自信满满的表情。他不仅制定了突袭计划,还亲自带队上阵——谋臣亲自下场打架,这敬业精神也是没谁了。

战斗过程堪称教科书式的突袭战。张邈等人率精兵出其不意地攻击索嗣军营,趁其不备大破敌军。索嗣大败而逃,连滚带爬地跑回张掖去了。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远出一场局部战斗的胜负。它不仅保住了敦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李暠集团的信心。既然能打败北凉派来的大军,为什么不能自己当家做主呢?

于是,公元4oo年十一月,李暠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定都敦煌。如果用现代商业来比喻,这就是一家初创公司正式注册成立了。

论功行赏时,李暠任命张邈为右长史,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成为政权核心决策者。如果西凉有朋友圈,张邈那天一定了条状态:“今天帮老板打了场胜仗,升职加薪了,开心!”

第三幕:西凉建国——从“初创公司”到“行业新秀”

公司注册完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经营的问题。西凉虽然成立了,但实力远不如周围的“大厂”(比如北凉、后秦等)。

张邈作为西凉的“席运营官”,面临的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困境:资金有限(财政收入少),人才短缺(官僚体系不完善),竞争激烈(强敌环伺)。

但他的经营策略相当高明。先,他协助李暠建立了一套精简高效的行政体系。西凉虽然小,但五脏俱全,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则实行郡县制。

其次,张邈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西凉大量招揽从中原逃难而来的士人,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一招相当聪明,既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又赢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张邈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在西凉境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在那个乱世,这简直就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流。

有趣的是,西凉虽然国力不强,但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李暠本人就是文学爱好者,经常举办文人雅集,张邈自然是这些活动的常客。想象一下,在沙漠环绕的敦煌城中,一群文人墨客饮酒赋诗,畅谈天下大事,那画面相当有反差萌。

经过几年的经营,西凉居然在强敌环伺中站稳了脚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初创公司实现了盈亏平衡,开始考虑扩张业务了”。

第四幕:迁都酒泉——西凉集团的“战略东进”

西凉建国五年后,办公室政治又出现了新议题。

李暠某天在朝会上提出:“咱们是不是该把都城从敦煌迁到酒泉去?”话音刚落,下面一片哗然。迁都可是个大工程,相当于今天把公司总部从一线城市搬到新兴开区,员工们都得拖家带口跟着走。

群臣没人表态,张邈举手支持:“老板英明!酒泉地理位置好,可以逼近北凉老窝,方便我们日后扩张!”他没说出口的潜台词是:“敦煌这地方太偏西了,再待下去咱们就只能天天吃沙子了。”

从战略角度看,迁都酒泉确实是一步妙棋。酒泉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向东可威胁北凉,向西可控制敦煌,向北可防御柔然,向南可连接羌胡。简直就是河西走廊的“c位”。

但迁都的难度也非同小可。先要迁移上万人口,其次要在新都建设宫室衙署,还要重新部署防御体系。这相当于同时进行总部搬迁、厂房建设和市场扩张三大工程。

迁都计划确定后,张邈成了实际的项目经理。他需要协调上万户移民,从敦煌迁往酒泉,还要在新都城周边设置会稽、广夏二郡安置来自江南和中原的移民。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张邈可能每天拿着竹简做的项目计划表,到处协调:“王大爷,您家分到酒泉东区一套房,带院子的!”、“李婶,您家分配到广夏郡,那里土地肥沃,种啥长啥!”、“赵将军,你的部队驻防玉门关,既要屯田又要守边,辛苦啦!”

通过这次迁都,西凉成功将战略重心东移,直接威胁北凉沮渠蒙逊的地盘。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分公司开到了竞争对手家门口”。

第五幕:国家治理——找准定位、挥优势

场景一:边境建设——屯田种地

作为西凉的“席运营官”,张邈深知光有战略不够,还得有实实在在的gdp增长。

面对北凉这个强大邻居,西凉军费开支巨大。张邈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寓兵于农”,让军队一边守卫边境一边种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