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 第404章 南凉河西国士宗敞 凉州猎头大师的乱世职场通关秘籍(第2页)

第404章 南凉河西国士宗敞 凉州猎头大师的乱世职场通关秘籍(第2页)

南凉朝堂上,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群臣面面相觑,心里估计都在打鼓:后秦可是庞然大物,惹不起啊惹不起!这新来的ceo助理(宗敞),能搞定吗?

只见宗敞同志气定神闲地出列,面对后秦使者,不卑不亢,开启了他的“嘴炮”模式:“王侯设险自守乃先王之制!”(《晋书·秃傉檀载记》)这话掷地有声。他紧接着开始引经据典,疯狂输出:“昔周室大封诸侯,各位诸侯王不都筑城修池以保卫自己的封地,拱卫中央吗?(周室封建)汉朝分封诸王,各位王爷不也建立王国,作为中央的屏障吗?(汉家分封)现在我们南凉王(傉檀)在姑臧修修城墙,那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替陛下(姚兴)您守卫西大门,防御那些不听话的游牧部落啊!这完全是遵循古制,忠心可鉴日月!”

他当场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一封《答姚兴书》(或类似文书),核心论点就是“王侯设险自守乃先王之制”,旁征博引,逻辑严密,辩才无碍。后秦使者读罢,原本的兴师问罪之气顿时泄了大半,只剩下由衷的感叹:“凉州有宗敞,胜十万甲兵!”(凉州有宗敞这号人物在,真比十万精兵还管用!)一场可能引灭顶之灾的外交风波,就这样被宗敞的“三寸不烂之舌”轻松化解。什么叫“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宗敞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更精彩的“高情商话术”展示,其实就生在开头那个送别王尚的场景。当宗敞主动请缨护送老上司王尚回长安时,秃傉檀心里肯定犯嘀咕:这小子,别是借着送人的机会,自己也溜回后秦了吧?于是才有了城楼上那句试探:“先生真要留下?”宗敞那句“今送故主还长安,正是忠于殿下”的神回复,妙就妙在——表忠心于新主:我留下,跟着您干;全礼数于旧主:我亲自送他回去,仁至义尽,也显得您(傉檀)大度;堵悠悠众口:光明正大,杜绝了别人说他“鼠两端”的闲话。一句话,三重效果!简直是乱世职场生存的“语言艺术”巅峰之作,足以入选《古代高情商沟通范例大全》。

第四幕:治国密码——在河西走廊搞“胡汉融合”实验室

宗敞在南凉,可不仅仅是当个“金牌辩手”或者“席猎头”。他更深层次的贡献,是协助老板秃傉檀,在南凉这个以鲜卑秃部为主体、汉族和其他胡族共存的政权里,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胡汉融合”社会实验。他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威信抚民”——既保持鲜卑骑兵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威”),又积极推行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和治理方式(“信”),双管齐下,安定民心。

谦光殿(南凉王宫主殿)内: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同席而坐,共商国是。以往那种“胡归胡,汉归汉”的隔阂被打破。

选才制度上:虽然未必是成熟的科举,但傉檀确实“开庠序(学校)以教之,置儒林祭酒、博士等官,选拔俊秀”(参考《晋书》及后世史家观点),为汉族和其他有才学的胡族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想象一下,考场上,鲜卑勇士的后代和汉家书香门第的子弟,可能正为同一道策论题抓耳挠腮呢!

经济民生上:大力推行“农战并修”。既保持军队战斗力,也重视农业生产。傉檀多次下令“劝课农桑”,鼓励大家开荒种地,展经济。毕竟,再能打的军队也得吃饱饭啊!

文化教育上:设立官学,传授儒学经典。试图用儒家那套“仁义礼智信”来统一思想,润滑民族关系。让彪悍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进行深度“交流”。

效果怎么样?史书上记载,当时南凉流传开一句民谣:“秃旗下无胡汉,宗敞笔下有乾坤。”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在宗敞等人的努力下,河西走廊第一次出现了胡汉上层精英较为深入的“共治”局面。南凉也从早期一个比较纯粹的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开始快向一个带有明显汉化色彩的王国转型。宗敞,就是这场转型的总设计师兼席文化官(cco)。

第五幕:历史回响——河西遗韵,千年不绝

然而,历史的大潮汹涌澎湃,个人的智慧有时也难以力挽狂澜。南凉这个小而精悍的政权,最终在公元414年,因四面受敌(主要是北凉和西秦)以及傉檀后期的一些战略失误而灭亡。宗敞的具体结局,史书语焉不详,可能湮没在乱世的尘埃里。

但是!宗敞的政治智慧和他播下的种子,并没有随着南凉的灭亡而消失。那些当年被他慧眼识珠、大力举荐的凉州精英们——段懿、裴敏、张昶等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力量,在凉州沦陷后,许多都流入了新兴的北魏政权。北魏,这个最终统一北方的强大王朝,其后的汉化改革(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全面汉化改革),处处都能看到当年南凉尝试的影子。

均田制(保证小农经济基础)?宗敞强调的“农”是根本。

三长制(基层管理制度)?需要像裴敏、马辅那样的行政专家。

迁都洛阳、禁胡服胡语、改汉姓、通婚姻?这不正是“文教兼设”、促进胡汉融合的终极版吗?

重用汉族士大夫?宗敞那份“凉州全明星”名单,就是最好的榜样!

可以说,宗敞和他所凝聚的河西士人群体,是北魏汉化改革重要的“文化资源包”和“人才储备库”。河西走廊,在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中,意外地成为了保存和传递中原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险箱”,而宗敞,就是那个关键的“守护者”和“搬运工”。

后世史家也给予了宗敞极高的评价。

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直接把他和魏晋时期的名臣傅嘏(曹魏重臣)、张华(西晋名相)相提并论,称赞他“明练时事,剖断如流”(洞悉时事,分析判断问题清晰流畅如流水)。这评价,妥妥的顶级谋士认证!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史学名着《读通鉴论》中更是出感慨:“宗敞一纸荐书,使河西文脉不坠,其功在千秋。”这评价,直接看到了宗敞在文化传承上的不朽功勋。

尾声:心墙比城墙更重要

今天,当我们站在古老的河西走廊上,看祁连山的皑皑雪峰映照着戈壁中的片片绿洲,听风中似乎还回荡着那融合了汉胡韵律的激昂鼓乐(凉州乐舞),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宗敞那穿越千年的政治智慧。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固然重要,但在宗敞看来,拆掉横亘在不同族群心中的那堵“墙”,促进彼此的理解与融合,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他跳槽南凉,举荐群贤,调和胡汉,舌战强邻,一生都在践行着“合人心”的理念。他的“转会”经历,不仅是个人在乱世中寻求实现抱负的华丽转身,更是在胡汉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断层中,为后世蹚出了一条名为“融合”的河西走廊。

宗敞用他的传奇证明:在刀光剑影的乱世风暴眼里,最锋利的武器,并非青铜或钢铁铸就,而是深邃的智慧;最坚固的堡垒,也非砖石堆砌的高墙,而是万众归心。这位16oo年前的凉州谋士,他的名字或许不如秦皇汉武那般如雷贯耳,但他的智慧之光,早已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星河之中,至今仍在闪耀。

仙乡樵主读史至此,有诗咏曰:

疏文一纸定西疆,名动天阍十卷藏。

舌底风雷惊虎旅,人心归处即金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