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后凉王穆》
魏阙藏龙起甲兵,河西虎啸裂云旌。
酒泉月冷良弓殒,骍马霜寒覆断缨。
公元386年的河西走廊,风沙依旧,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名叫“复国”的躁动。在魏安城(今甘肃古浪)的墙垛上,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满脸写着“我是前朝贵胄”但眼神略带迷茫的前凉世子张大豫,另一个则是眼神锐利、心思活络的前秦长水校尉——王穆。他们看着城下数千由豪强焦松、齐肃拉起来的“草台班子”,深吸了一口混合着黄沙和野心的空气。王穆心里大概在盘算:“嗯,虽然团队规模像个小微企业,但好歹是天使轮融资到手了,凉州ceo的位子,我得好好辅佐这位‘太子爷’坐上去!”一场由王穆深度策划、张大豫挂名ceo的“前凉复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了。
一、前秦“下岗再就业”与藏匿“烫手山芋”
王穆同志的前半生履历,在淝水之战(383年)那场惊天大崩盘之前,算是相当体面——前秦帝国长水校尉,相当于皇家近卫军的精锐骑兵指挥官。可惜,老板苻坚在淝水玩脱了,帝国瞬间进入“破产清算”流程。连锁反应波及凉州:前凉末主、在苻坚公司担任“高管”的张天锡一看形势不对,脚底抹油投奔了东晋集团。这可苦了他的儿子张大豫,老爸跑路了,自己留在前秦的地盘上,身份瞬间从“官二代”变成了“前朝余孽”,还是特别扎眼的那种。
就在张大豫瑟瑟抖,感觉下一秒就要被请去“喝茶”(掉脑袋那种)的时候,王穆出现了。这位前秦军官,不知是出于对旧主的忠诚(前凉曾臣服前秦),还是嗅到了“奇货可居”的政治机遇,总之,他做了一件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把张大豫这个“烫手山芋”藏在了自己家里!这操作,堪比在自家地下室藏了个通缉犯,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赌徒精神。风声紧?那就跑!王穆果断带着张大豫,一路向西,投奔了河西鲜卑的扛把子——秃思复鞬。在秃部的庇护下,这对“落难合伙人”暂时安顿下来,等待时机。王穆的“凉州创业”第一步,从“藏匿ceo”开始,充满了地下工作的刺激感。
二、草台班子开张与“稳健派”的无奈
建元二年(386年),机会来了!魏安当地的“地头蛇”焦松、齐肃不知是怀念前凉,还是单纯想搞点事情,拉起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他们急需一个响亮的名头来招兵买马。张大豫这个“前凉正牌太子”,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金字招牌!于是,焦、齐二人毕恭毕敬地把张大豫迎到魏安,奉为“主公”,一举拿下了附近的昌松郡(今古浪西)。王穆作为张大豫的头号心腹兼席智囊,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长史(相当于幕僚长兼行政总监)。
公司草创,急需战略规划。作为“稳健派”的代表,王穆立刻献上他的“创业计划书”:“老板啊,咱现在根基不稳,别急着去碰瓷后凉总部姑臧(今甘肃武威)那硬骨头。咱应该先向西展,拿下张掖一带(岭西),那里地肥水美,是河西粮仓!咱在那儿厉兵秣马,囤积粮草,把基本盘做扎实了,然后再掉头东进,跟吕光那老小子在姑臧决战!这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呃,不对,是缓称帝!”王穆这计划,放今天绝对是风投喜欢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型。
然而,年轻的ceo张大豫,显然被“复国”的鸡血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被焦松、齐肃这些“激进派”股东忽悠瘸了。他一拍桌子:“王总监,你太保守了!风口!懂不懂风口?现在吕光刚站稳脚跟,正是人心浮动的时候,我们就要趁他病,要他命!直捣姑臧,一战定乾坤!就这么定了!”王穆内心估计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老板!”但ceo一意孤行,他这个打工仔(虽然是高级打工仔)也只能硬着头皮执行。
三、姑臧“滑铁卢”与战略转移(跑路)
张大豫的“闪电战”计划开始了。他兵分两路,夹击姑臧。王穆和鲜卑盟友秃奚于(秃思复鞬的儿子)率领着联军主力,足足三万人马,屯驻在姑臧城南,准备给吕光来个“瓮中捉鳖”。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吕光是谁?那是跟着苻坚南征北战、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狠角色!他敏锐地抓住了张大豫联军部署的空隙。姑臧城南门突然洞开,吕光亲率精锐骑兵,如同开了闸的洪水猛兽,直扑王穆和秃奚于的营地!史书记载这场面叫一个惨烈,“斩鲜卑军二万余”。鲜卑兵被砍得哭爹喊娘,王穆和秃奚于估计脸都绿了。张大豫那边也好不到哪去,一看主力崩了,立刻脚底抹油,带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退到了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
王穆呢?他倒是展现了乱世生存的必备技能——跑得快!他果断放弃了跟着“不靠谱ceo”张大豫去临洮喝西北风的选项,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有“战略纵深”的路线:向西,一路狂奔到了建康郡(注意,不是南京那个建康,是今天甘肃酒泉东南)。这一跑,标志着张大豫版本的“前凉复国有限公司”基本宣告破产清算,ceo跑路,大股东王穆带着“核心技术”(他自己)另起炉灶。
四、自立门户,打造“反吕铁三角”与“朋友圈”营销
时间来到387年。后凉内部上演了一出“老板杀功臣”的经典戏码——吕光干掉了权臣杜进。一时间,后凉朝堂人心惶惶,地方上也暗流涌动。蛰伏在建康的王穆,眼睛一亮:“机会!我的机会来了!”他果断出手,趁乱袭占了河西走廊西部的重镇——酒泉!
酒泉到手,王穆腰杆子瞬间硬了。他不再满足于给人当“总监”,直接给自己升职加薪,自封为“大将军、凉州牧”!这相当于宣布:“张大豫那个草包不行,我王穆来当凉州的新ceo!”光杆司令可不行,王穆深谙“拉帮结派”之道。他迅施展“朋友圈”营销大法,向河西走廊的其他实力派出“邀请函”。很快,“点赞”和“加入群聊”的就来了。
西平太守康宁:这位爷是匈奴贵族,号称“匈奴王”,盘踞在西平(今青海西宁一带)。估计也看吕光不爽很久了,一拍即合:“老王,算我一个!”
张掖太守彭晃:这位是张掖(今甘肃张掖)的地头蛇,手握实权。一看王穆在酒泉搞事,康宁也加入了,心想:“这波不能错过,上车!”
于是,一个以酒泉王穆为核心,西平康宁、张掖彭晃为两翼的“反吕铁三角”正式成立!地图上看,三人势力从西到东(酒泉-张掖-西平),几乎连成一条线,把河西走廊中西部牢牢掐住,吕光的老巢姑臧瞬间感觉被包了饺子。王穆的“凉州创业2。o版”,开局形势一片大好。
光有武夫不行,还得有文化人撑场面、拉人心。王穆把目光投向了敦煌(今甘肃敦煌)——河西的文化高地。那里住着一位重量级大V:名士郭瑀。王穆派出使者,带着满满的诚意(主要是画饼)去邀请郭老师“出山”。
郭瑀接到邀请,内心戏十足。史载他“喟然而叹曰:‘临河求溺,不卜命矣!’”大意是:“这感觉就像站在河边找淹死啊,还用算卦吗?凶多吉少啊!”但郭老师毕竟是有情怀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的核心诉求是“救民于左衽”(左衽指胡人衣襟左开,代指异族统治)。想到吕光这“氐人老板”统治下的凉州,郭老师一咬牙一跺脚:“为了民族大义,拼了!这趟浑水,我趟了!”他不仅自己出山,还拉上了另一位敦煌名士索嘏,哥俩一起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义军”(知识分子粉丝团战斗力也不容小觑),还豪气地赞助了王穆三万石军粮!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加品牌背书!
王穆大喜过望,立刻给郭瑀封了个高大上的“太府左长史”(总理府席秘书长),让索嘏当了“敦煌太守”(相当于让股东回去管自己的地盘)。一时间,王穆集团文武兼备,从酒泉到敦煌,河西走廊西段尽在掌握。郭瑀的加入,相当于给王穆的“凉州牧”头衔镀了一层“仁义”的金,号召力倍增。王穆的事业,此刻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春风得意马蹄疾,感觉姑臧的龙椅都在向他招手。
五、猜忌上头,“朋友圈”拉黑与自毁长城
然而,巅峰往往紧挨着悬崖。王穆坐在酒泉的“凉州牧办公室”里,看着地图上越来越大的地盘,听着手下汇报各路“诸侯”的动态,心态开始悄然变化。特别是关于敦煌太守索嘏的消息,不断传来:“索太守在敦煌深得民心啊!”“索公德高望重,百姓称颂啊!”这些原本是好事的话,在王穆听来,却像一根根刺扎在心上。
一些心怀叵测的“小人”(这种人哪个时代都不缺)开始在他耳边吹风:“老大,您看索嘏在敦煌那威望,简直要上天了!他要是哪天想单干,咱可拦不住啊!”“郭瑀、索嘏他们这些读书人,心眼多着呢,现在支持您,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反水?”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在王穆多疑的心里疯狂滋长。他越想越觉得索嘏是个威胁,越想越觉得郭瑀他们动机不纯。权力,这杯毒酒,已经开始侵蚀他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