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天子,岂需正眼看待区区商贾?
这般在后世看来愚不可及的观念,在当时却被奉为圭臬。
皆因这世道,本就等级森严!
朱元璋对此尤为固执。
听闻胡大老爷谏言,他顿时眉头紧锁。
"惟庸,咱就不信!"
"满朝文武就无人能治住商贾?"
"咱的刀还不够锋利?杀几个不听话的,看谁还敢造次!"
对朱元璋而言,招募商贾为官简直荒谬绝伦。
若非胡大老爷私下进言,他怕是早已龙颜大怒。
胡大老爷却苦笑道:
"陛下,您这倔脾气上来,连道理都不讲了。"
"正好太子殿下在此。"
"老臣将来也不会入朝了。"
"今日便说说那些平日不便言明的话。"
朱元璋父子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架势,着实令人心惊啊!
这明明连官职制度都挑明了,怎么还不算“不宜明言”之事?
不过此刻朱标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毕竟是年轻人,反应快,短暂的震惊后,他立即笑着为胡大老爷斟了杯茶。
“伯父,咱们慢慢聊!”
“今日就当您是我父皇的老兄弟、我的长辈,咱们自家人说说话!”
“不必顾忌什么君臣之礼!”
“能听伯父一番指点,值了!”
朱元璋闻言,满意地看了眼儿子。
‘好小子,这话说得漂亮!’
随后他得意地冲胡大老爷扬了扬眉。
意思再明显不过——
‘我儿子都这般敬重你了,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来!’
胡大老爷对朱元璋的挑衅视若无睹,端起茶碗一饮而尽,随后正色道。
“好!”
“那就说说平日不便提的事!”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朱家江山要稳固,最关键的是什么?”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瞳孔骤缩。
朱元璋甚至浑身紧绷起来。
这问题,够尖锐!
但既然说了今日是家宴闲谈,自然百无禁忌。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这一“禁忌”,还真扯出个大话题。
朱标此刻展现出了大明任储君的风范,他率先镇定下来,沉思片刻,面带困惑地看向胡大老爷。
“伯父,江山稳固,民心、赋税、军力缺一不可,若要选最重要的,侄儿实在难以抉择。”
“伯父以为呢?”
胡大老爷毫不遮掩,直截了当道:
“若我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你们可明白?”
朱元璋父子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惟庸,你是说……谁握有兵权,谁就能坐皇位?”
朱元璋问得迟疑,甚至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胡大老爷却斩钉截铁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