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大老爷的权势,筹备这些易如反掌。
匠人们虽不懂老爷要做什么,
但都乖乖按吩咐干活。
从砌高温炉到筛原料,
胡大老爷亲自盯着试验,
这场玻璃大计就此展开。
工匠们懵懵懂懂地协助胡大老爷完成了史上次玻璃制作的尝试。
望着手中这块略带瑕疵的玻璃片,胡大老爷欣喜若狂。
很好!
既然基础工艺已经验证成功,接下来就能尝试制作更多物件了。
碗碟茶杯之类的器皿就是不错的开端。
待工匠们技艺纯熟后,就能着手制作更精致的工艺品了。
摩挲着晶莹的玻璃,胡大老爷心头涌起无限欢喜。
这稀罕物什,放在当今世道可是难得的宝贝。
不仅在大明境内能卖出高价,若是走海贸销往异域,利润更是可观。
但转念一想,胡大老爷不由打了个寒颤。
不妥,这买卖获利实在太丰厚了。
若不计技术成本,单算原料人工,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而且是暴利至极的无本买卖!
这可就麻烦了!
要是让朱元璋那老狐狸知晓,岂能不动心?
那老家伙嗅到铜臭味,还不得绞尽脑汁来算计?
俗话说得好,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依老朱的脾性,怕是要日夜惦念着这事。
也罢!
与其等老朱事后察觉穷追不舍,不如现在就拉他入伙。
让他去张罗人手场地,自己分些红利,倒也不错。
总归是多条生财之道!
就这么定了!
当宋利通传胡大老爷求见时,朱元璋着实有些欣喜。
如今这般年景,当年的老弟兄们大多与他渐行渐远。
朱元璋心知肚明,固然有君臣名分的缘故,但更多是被他这些年的铁血手段吓破了胆。
毕竟不像胡家只有胡仁彬一根独苗,胡大老爷又是个闲散性子。
其他勋贵府上枝繁叶茂,门生故旧盘根错节。
那些公侯伯爷们,连自家子弟是否贪赃枉法都管不过来,遑论约束他人?
故而个个提心吊胆,唯恐哪天屠刀落到自家头上。
有了这层隔阂,自然鲜少入宫走动。
但胡大老爷却无所畏惧。
虽说对朱元璋的杀伐果决心存忌惮。
可他更明白,只要不触及底线,这位皇帝对老兄弟还是颇念旧情的。
如今的胡家,早已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胡大老爷辞官后,与朱元璋之间最根本的权力之争不复存在,日子过得愈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