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制度革命(十三)
曹思诚痛心疾,扯着嗓子。
“陛下所谓加税,难道也要加十倍之税吗?”
朱慈炅有些晕,这位前左都御史似乎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刘一燝也浅浅提了下这个问题就不再开口,这会他又把这个看似问题的问题抛出来。
朱慈炅脸色平静的看向翁鸿业。
“一恒,你来回答曹副使这个问题。”
翁鸿业马上苦着脸了,声音毫无温度。
“大疫期间,应天府土地重新丈量和厘清了。
天启七年,应天府一年税赋,含加派杂项等合计约六十八万两。经核算,若按旧规加征,重启元年应天府的所有税赋可能将过四百七十万两。
陛下旨意,废除所有加征杂赋,若按陛下新规核算,仅皇田田税,约为一百三十万两,净增便是六十二万两,还不含商税。
新增十品官及原吏转官一万两千余人,官饷放后,税赋依然会大增。
陛下说,应天为留都,不足为天下鉴,我们正在筹备江西饶州府和山东东昌府的重新清点核算。
这些地方极可能不会出现一个应天府变两个应天府这么夸张的事,不过,应天府官衙众多,其余州府也不需要应天府这么多官员。”
曹思诚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陛下悄无声息的清丈了应天府的田亩?陛下还减免了赋役,居然是越减税收反而越多,越加征实收越少。
怪不得当初来阁老跟督粮御史们说,应天府不用督了。
曹思诚有点慌,这东西有点越他的认知。这等大事,曹思诚作为左都御史现在的督政院副使,居然不知道,更让他感觉自己似乎被边缘化了。
初次与闻的朱由崧,襄王,周王,刘廷元,陈子壮,洪承畴等人,全部目光凝固在翁鸿业身上。
大明的财政问题,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士绅阶层肯定拿走了一部分,但他们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士绅拿走的这部分居然是国家正税的六、七倍。
也不能说六、七倍,应该说国家收七成,他们拿走六成,国家实收一成,最底层还剩三成。难怪大明到处都是流民,到处都在造I反,怪不得小皇帝一直有武力犁遍天下的想法。
没有办法,必须要变了,这样下去,大明必崩。要是不改变,恐怕刘一燝也无法阻止小皇帝武力犁天下了。
便是本就是贪污国税其中一员的襄王周王都有些出离愤怒了,大明还经得起这样玩多久?大明完蛋,他们一样跟着完蛋。
这份统计结果,便是当初第一次看到的刘一燝和徐光启也是一脸懵,两个人对视苦笑。
钱士升和吕图南也知道这份统计结果,吕图南先前是户部侍郎,他虽然也因为苏药逆案被抓进去了,但审查后无事就放出来了。
先前的南户部尚书郑三俊涉案太深,南户部其实是他在顶着,他还参与了皇家银行的筹备,与天工院深度合作过,一些核心机密,他也能与闻。
吕图南摇头叹息不已。
钱士升是南京十品官员改制的主官,他也曾就官饷俸禄问过小皇帝,早知道此事。此时,他在学小皇帝转炭笔,但他似乎没有小皇帝的天赋,炭笔一直掉,他玩不转。
此时,卢九德出现在门口,击掌三声,一群恐怕还不到十岁的瘦弱小宫女进来了,她们捧着青花瓷盘,里面是一大把盐焗向阳花籽和两个窖藏的桔子。
她们如同军队布阵,排着整齐的队列,先向朱慈炅屈膝行礼,然后分开给各位大人奉上果盘。
连朱慈炅都十分意外她们的出现,更别说其他人。唯有卢九德一脸得意之色,凑到太监群后,小声在李实耳边说话。
“福建急报,找不到你,先找的我。我也不敢打搅廷议,就想了这个办法进来,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李实心里暗暗呸了一声,恐怕是想显摆你训练的新宫女,的确有几分军中风采,但做这点小事你就想复官,等你的幼儿园园长找到接班人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