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身边几个臣子见状赶忙朝着宋毓容行礼,见众人趋势,僵若木鸡的崔元似乎才反应过来,朝宋毓容弓了身子。
「衡阳公主。」
宋毓容并未若方才面上表现出来的那般客气,甚至连句请起都没说,只是看着面前姿势谦卑的男人,直到看见男人手中的护板因紧张而微微发抖才开口,语气还带着明显的嘲讽。
「想是崔大人如今春风得意,说话的底气都足了些,只是本宫劝大人在这儿风口说话还是当心些为好,免得说了什麽不该说的被有心人听去,误了大人清誉。」
宋毓容将男人身侧其他行礼的大人扶起,貌似是对着旁人,实则话都是对着崔元说的,「崔大人当年殿试一论动京城,内容犀利观点新颖,朝中一年不曾有人敢称逾其上,其中有句话本宫觉得极好,不知大人是否还记得?」
「国之根本在民生,民无忧,则天下平,为君者需以民为重,怀天下,感苍生,胸有大志,不吝小节……先为人,後分男女,崔大人该去好好读读当年写的策论。」
崔元额上渗出细密冷汗,面对宋毓容的质问甚至不敢抬头,只诺诺称是。
宋毓容这般行径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王昀一党过去随意便将宋毓容困於公主府一方狭小天地,过去太过简单以至於让崔元今日生出了自己也可以将这个名存实亡的监国公主压在下面的错觉。
但宋毓容从刚才到现在,甚至不曾有过疾言厉色,脸上带着笑便在三言两语将将他们几个胆敢出头犯上的臣子面斥一番,这般气魄胆色,又有如此见识,实在是他们低估了。
……
随着太监抡鞭三次,众人这才循序进入。
宋毓容为皇室血脉,又是先帝指认监国,自是站在百官前列,不过不同於皇上面对百官,宋毓容始终不是大权在握,因此站位也如百官一般朝前。
此时的宋毓容面前的就是那高高在上无人在座的龙椅,稍往後便是文官之首暂为摄政王的王昀,侧面武官之列便是以顾钦为首。
百官先是有奏上报,然後自然而然由管理朝政已久的王昀思虑回复,过程中宋毓容只是听着,并为如刚才院中一般出口将话抢过。
只因她心中有数,一则所报并非大事,按她听来都与近日府中批覆奏摺无异,二来王昀所说并无错处,刚才她是一年不曾入朝,出言给这些人一个惊醒,宋毓容并不想在这些无甚可辩的事情上争端。
她今日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王昀同意她与宋郾行一同前往殷城。
其实宋毓容倒不是不可以不说直接前往,但这一去少则数月多则半年,唯二的皇亲这麽久不在京中是瞒不住的,反而会引起王昀等人的注意。
因此她想找一个合理前往殷城的机会。
偏这个机会就自己找上门来了。
就在刚回禀的大人说完,早上被宋毓容在院中当面为难的崔元就上前两步,男人手里护板一举一本正经的就开始上奏。
「臣崔元有奏报,近日微臣曾收到殷城来的家书,说殷城虽按时上奏禀明城中岁供有无天灾功绩,看起来颇为安定,但臣家兄却说数月来城中商户囤货溢价,百姓难易度日,实在是仗着自己远在边地就视朝廷为无物。」
果然这个崔元侧头看她,见宋毓容脸上毫不在意的模样果然继续说道,「臣想定是如今帝位空悬,因此让这些臣子生了可以轻慢朝廷的念头。」
宋毓容闻言眉心一动,看来这个崔大人是有仇要当面报了,但面上却仍保持着一副淡然模样。
果然,崔元当即跪在地上,朝着宋毓容所在方向大声奏请,「臣请代为监国的殿下亲往殷城平物议安民心。」说完还抬头,颇有些挑衅的对着宋毓容激将,「殿下初入朝堂,若是觉得为难大可以不允,臣等另寻他人前去也可。」
崔元这番话简直是说到宋毓容心坎里了,简直是刚口乾就有人送水,实在是及时!不曾想本就是敲打氏族一党的话却给她帮了这麽大的忙!
宋毓容都快压不住脸上喜色,但面上还是那副淡然不在意的模样,甚至说话时还带上一点难以察觉的厌烦。
「崔大人这般说话是怀疑本宫的治国之能吗?」
「微臣岂敢,实在是臣心系殷城受苦的百姓才一时间情急言语不当,愿殿下能如臣一般心怀苍生,事成後臣愿长跪京中古刹为殿下祈福,臣替殷城百姓谢过殿下。」说完崔元又恭谨的朝着宋毓容行礼。
崔元就是看不惯这个生於皇家高高在上的公主,刚才在外面就对他这个大夫言语奚落,他一向是个要强好胜之人,最是在意这为人臣子的脸面,因此从上朝开始就思忖着要如何让宋毓容吃亏,正巧想到昨日收到的家书。<="<hr>
哦豁,小夥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