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点,朝廷的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大唐重军功,上战场,得军功,封侯。”
“一支强大的军队,是需要用实战来磨砺的,是需要用胜利和战利品来维持士气的。承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绝非国家之福。适时地打一场有绝对把握的胜仗,既能锻炼军队,又能提振国威军心,这笔账,又该怎么算?”
哪怕是国都六陷,说明还打回来五次呢。
若非香积寺对砍,精锐尽灭,说不定大唐还能再撑一撑。
玄武门继承制下的君王,质量还是挺高的。
李承乾认真的听着,抽丝剥茧的分析之下,思绪也更加明朗清晰。
魏公谏言,职责所在,从最谨慎、最节省的角度提出问题,这是他的本职,无可厚非。但最终决策,需要皇帝来权衡全局。
就算是打,魏公也不会反对。
“侄儿明白了。”李承乾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如此,侄儿也要想想,在这件事当中,东宫能否有所作为,或许,战后安抚?棉花推广?之类的。”
李复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吧,不管对与错,合适与否,私底下着人送给你阿耶,就作为家书,儿子写给父亲的。”
“便是不妥,便是有错,也无妨。”
仗怎么打,将军们负责。打下来之后怎么治理,怎么让它变成大唐真正的财富,这才是需要文治功夫的地方。
李承乾不用像他爹那样,骑着马亲自冲锋。
为了追求度,还不给战马着甲,昭陵六骏也是勇。
翠微宫那边要如何对付高昌,李复管不着,那毕竟专业的事情有专业的人去办。
李世民身边那么多能打的,别说武将了,给长孙无忌腰间挂把剑,他都能带兵去打,也不是没领兵作战过。
在李复看来,就长孙无忌这样的,对内使唤,是狠了点,但有用,不过,好歹也都是大唐的臣子,对付起来。。。。。。。嘛,也行!
对外使唤,狠了点,有用,而且毫无心理负担。
所以用不着李复去操心那些。
倒是李泰这个小白胖子,最近有点不对劲,十分不对劲。
具体哪儿不对劲呢?
就是,以前是个小白胖子,现在他,不白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的呢?
那天接到广州送来的消息,知道了占城稻在广州试验田里种植成功了,亩产惊人,他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以前虽然对庄子上的一切东西都感到新奇,但是除却老老实实在书房里读书,更多的是和兄长妹妹们在一块嬉戏玩闹。
但是现在,这孩子好像有点,过于沉稳了。
而且看看他最近看的这些书。
以前他是各种书都涉猎,最近一直都是看的农学相关的书籍。
这宅子里有藏书楼。
以前给书院图书馆搜集书本的时候,李复也悄悄的自肥了一波,着人抄录了好些书,都存放在家里的藏书楼中。
如今的李泰,也不怎么泡在泳池里享受阴凉了,他让人从王府的藏书楼里搬了许多农书,什么《齐民要术》、《泛胜之书》以及各种地方农事记载的抄本,堆满了临时的书案。
只是这些还不够,他还求着李承乾,要东宫中收到的以往历年来,地方上关于农事的记载。
他阅读得极其认真,遇到不懂的术语或记载不清之处,便皱着小眉头苦苦思索,自己想不出来,就问李复,李复若是也想不出来,两人就一起到书院里,去农学院找先生请教。
农学院虽然吴博士带着学生们去了广州,但是书院里仍旧留有几位先生,今年夏天结束之后,农学院里,或许还会有新的学生来报到。
趁着占城稻种植成功这大好消息送来,估计这消息,朝廷也会公布出来,到时候说不定,借着这股风,想要去农学院的学生,会比去年多几个呢?
就不用像去年那个样,招揽学生都那么费劲了。
这两天,好像只是看书已经不够了,李泰带着几个识字的随从和护卫,直接去寻庄子上的老农。
起初,老农们见到这位胖乎乎的、衣着华贵的小贵人跑来问怎么选种、怎么沤肥、怎么看墒情,都吓得手足无措,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但李泰丝毫没有架子,他态度诚恳,一口一个“老丈”叫着,问题也问得仔细。
老农们见他确是真心求教,也是主君家的亲戚,逐渐放下了拘谨,用最朴实直白的话语,结合自己一辈子的经验,给他讲解起来。李泰听得极其专注,还让随从在一旁飞快地记录。
光听还不够,李泰甚至挽起了绸缎的裤腿,脱掉了丝履,换上了庄户人家给的粗布麻鞋,跟着老农们一起下到了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