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日后若是想要来看王叔,与阿耶说起的时候,也是将各自的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这样阿耶才能同意咱们出来不是,若是什么都做不好,还是会被留在宫中的。”
李承乾的一番话让两人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
想要再次出宫,那也得在宫中表现好才行。
而且,大兄身为太子,每日比自己还要忙碌,不仅仅是功课,还有阿耶布置的事情,还要忙朝政。。。。。。。
他们之中,还是大兄最辛苦了。
院子里跟着他们一起来的宫人已经开始为他们收拾东西了。
等到了日子,就能直接出回长安了。
书院开学的日子在他们回长安之前,李承乾想要带着弟弟妹妹们一同去书院看看,李复欣然应允。
他带着孩子们一起过去。
同行的还有他们身边的护卫,还有伍良业等人。
最近庄子上太平了,但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的。
晨光初透,薄雾未散,书院周围已经是人声熙攘。
今天是书院正式开学的日子。
应该说,是迎接新生入学的日子。
原先书院的学生,在三天前就已经开学回到书院里了。
青砖黛瓦的院墙外,几株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
将要入学的孩子们早早的就等候在书院外,大多数的孩子们都穿着新衣,还有少数孩子,穿着浆洗得挺括的麻布短衫,腰间系着素色布带,脚上是新编的草鞋。
今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所以即便是家中条件有限,也要将自己拾掇的利索一些,干干净净的。
人群之外,有几辆素帷马车缓缓停下,下来的都是附近乡绅家的子弟,不说锦衣绣服,但是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比起其他学子来,家境还是很不错的,穿的也是讲究,腰间悬着香囊玉佩,走起路来环佩叮当。
他们一下车,便忍不住东张西望隐隐带着几分矜持。
李复和孩子们也来了,站在书院里的楼阁上,看着外面的学子们。
他今日难得穿了件靛青色的圆领袍,腰间只系一条素色革带,未佩金玉,反倒显得清爽利落,身旁是李承乾、李泰、李恪,以及被李韶牵着的李丽质。
看到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差距,李复更是想起了教育的滞后性。
当初自己在最野猪的年纪,吃了最细的糠。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要是一点都不羡慕的话,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怎么会把当时同窗的衣着打扮记得这么清楚呢?
宋濂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岁数也不小了,因为文章里也写了“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于君子之列。”
如今这场景,又何尝不是呢。
卯时正,书院内钟声悠扬。
学子们依序入内,在正堂前的空地上列队站好。
台阶上设有一书案,书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另有一尊青铜小鼎,鼎内燃着檀香,青烟袅袅升起。
书院先生上前,目光扫视过台下站着的学生们。
“今日书院开学,愿诸生勤勉向学,不负光阴。”
说罢,有书院的学生手里捧着托盘,托盘上叠着厚厚的书册。
书院的其他学生,为新生们颁新印的《蒙学辑要》,书页尚带着墨香。
书院里一切要注意的事情,都记录在册子里。
至于未曾蒙学的,他们听训的地方,在启蒙学堂,那里的先生们会为他们详细的讲解。
那边的学生们进书院,都是要从最基础的识字开始学起的。
而那边学堂里的学生,年岁都比较小,大多也是这庄子上的孩子。
书院要考试,参加的考生太多,李复不想这边书院的教育资源被吃的一干二净,自己庄子上的庄户们反而捞不着了。
这书院的前身学堂,本就是为庄户们的孩子所设立的,就算是展起来,也不会抛弃庄子上的孩子们。
这就是学区户籍的好处了。
“走吧,咱们去另一边看看。”李复说道:“庄子上庄户家的孩子们,都在那里呢。”
早前庄子上但凡家里的孩子读书识字的,早就进了书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