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排场!"金仁问棋子"啪"地落定,凭栏望去——
十六人抬的灵柩罩着五重素纱,纱上银线绣满往生咒文,孝子手持的引魂幡缀满玉铃。
随着灵柩前方两边,还有一对檀木人偶。
倭国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疾步登楼,羊皮卷上墨迹未干。
他是今年刚到新一批的遣唐使。
"唐国婚俗,还真是玄妙啊,新人竟乘素舆。。。"
话音未落,百济使者已抚掌惊叹:"这是婚俗?难怪要撒铜钱形状的纸钱!定是祈愿新人多子多福!"
当街撒铜钱这种事,他们做不出来,就算是王室,也不会这样做。
所以,理所应当的认为,撒纸钱,意思意思就足够了。
反正都是钱的形状,就取个寓意。
“我们要学习大唐的这些礼仪习俗,带回到本国去,这样,我们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高句丽的使者说着。
对弈也停下了,让人找来了纸笔,一边写一边画。
他们这些使者来长安久住,本就是为了来学习大唐的风俗文化。
大唐如此强大,一定有它的道理。
学就是了。
一帮使者,说的都是蹩脚的中原话,在旁人听来,就是叽里呱啦的,不仔细去琢磨,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但凡有个人能听懂了,也不至于让他们拿着大唐的丧礼当婚礼去记录。
大唐的婚礼,他们可是见识不到的。
大户人家的婚礼,那都是在傍晚才举行的。
傍晚,在自家的宅邸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哪怕宾客喝醉了,也能就地住下。
因此,大唐勋贵守制的婚礼,家中条件越好,场面就越是宏大。
毕竟,家里要是没有那么宽敞,怕是连宾客都安排不过来。
至于普通老百姓家,就没有这么多规矩了,白天就将事情办的都差不多了,到了傍晚天黑,吃过饭,也就散了。
外头净街鼓都响过了,可不会让人在大街上晃悠,去看什么成亲的队伍和别人家成亲的场面。
除非运气好,碰上去接亲的了,高调接亲,新郎官打马游长安。
只能说,新来的这帮使者,运气好像都不咋地。
来长安也有半个月了,没有见过大唐皇帝不说,连场正儿八经的新郎官打马游街也未曾见到。
头一回见大场面。
竟会是李纲的丧仪。
李纲八十五岁高龄而逝,放在大唐,都算是喜丧了。
这年头,八十岁往上的人,当真是屈指可数了。
午后,使者们回到了鸿胪寺当中,问起了今天的事情。
“今天在街上看到了排场很大的队伍,那是谁家的?”高句丽使者问道。
“是当今朝廷太子少师李纲家中的。。。。。。。。”鸿胪卿语气平缓地解释着。
李纲是当世有名的学者大儒,他离世,的确是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不少长安周围的学子,也都自前来悼念。
“太子少师。。。。。。。。”高句丽使者朴仁期念叨着。
少师,少者,年轻也。
果然是成亲的队伍。
李纲也没想到,自己都躺棺材里了,还能被人误会是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