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五五章 围杀(第2页)

第一二五五章 围杀(第2页)

不甘心失败的阿济格,带着数百护军在张官河的南岸拦住了跟随撤军至此的苏拜和阿尔津等人,试图在张官河南岸的一处高地上收拢人马,反击追兵。

但是随后逃至附近的冷僧机、敦拜等人,却已不再理会他的命令,而是径直往东,策马跃入河道窄浅水量不大的张官河,继续往东逃去,气得阿济格跳脚大骂,当众誓要杀了冷僧机。

然而,逃过张官河的冷僧机,沿着浑河一路往东,马不停蹄,最终逃出了生天。

而试图扳回一局的阿济格,以及其最后归拢到一起的六七千人马,却被快追击而来的祖克勇一路兵马、杨国柱一路兵马团团围住。

祖克勇一路兵马,还包括了金海东路团营的葛朝忠所部,以及南褚、白尔赫图、毕力克图、罗硕等部,共计有六个营头,即使经过一番激战,随从兵马仍多达上万人。

至于杨国柱一路兵马,除了本就属于生力军的一万三千多人之外,还有临时与其合兵一路的敖日金所部人马,累计多达一万五千余人。

如果冷僧机、敦拜等人不跑,且能约束他们麾下人马,与阿济格、苏拜、阿尔津等人一起背水一战,那么这场仗恐怕还有得打,阿济格兴许还有机会。

但是现在,阿济格的手里只有六七千惊慌失措、陷入包围的马甲兵,纵然他们都是精锐,也难以击败追击而来士气旺盛而且总数多达两万八千多人的明军骑兵。

当然,在这些骑兵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都是察哈尔营、叶赫营、科尔沁营、苏完营的新附人马。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胜负大局已定,莫说他们早已无法回头,就是多尔衮对他们既往不咎,他们也不可能回头了。

尤其是目睹了昔日威名赫赫的英亲王阿济格兵败白塔堡的溃逃场面之后,这些新附人马在追击他们昔日“主子爷”的过程中反而格外的奋勇争先。

五月十七日上午,浑河南岸支流张官河一带的大战,一直持续到了将近午时,直到杨振亲率卫队赶至现场之后不久,才以阿济格的挥刀自刎而迅结束。

杨国柱、祖克勇原本都有生擒阿济格的念头。

毕竟,万军之中生擒敌军统帅的功劳和影响,可比在战场上击毙敌军统帅大多了,将来说出去,绝对是可以让子孙后代传颂几辈子的荣耀。

所以,杨国柱、祖克勇他们尽管在兵马数量、士气、装备等等方面都占据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却始终不曾对阿济格本人及其身边随从下真正的死手。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杨振抵达张官河战场。

而当杨振抵达的时候,战场上尸横遍野。

杨国柱、祖克勇他们各路人马里三层外三层组成的包围圈,已经很小了,不过方圆数百步而已。

而被围在战场中心一处台地上的阿济格,身边也只剩下数百人,不仅战马没剩几匹,而且箭矢也早已耗尽,根本没有突围的可能。

杨振了解了一下情况,随后派了南褚出面喊话,勒令其立刻放下武器,卸甲投降。

但是回应南褚喊话的,只有阿济格的怒骂。

于是杨振下令进攻,对阿济格及其最后的那些部众格杀勿论。

随后,利箭如雨,火枪齐鸣,围在阿济格前后的镶白旗护军侍从前仆后继,而阿济格则在大批围攻人马冲上那处台地之前选择了自杀。

历史上的所谓一代“名王”,就这样一命归西,下地府去跟老野猪皮团聚去了。

对此,杨振其实根本无所谓。

若是能生擒阿济格,的确会有一些别的用处,或许会对盛京城内的清虏守军形成巨大的震慑。

但是,即使真的生擒了阿济格,甚至哪怕是阿济格本人愿意投降,杨振也不会让其长久的活着,榨干其价值之后,依然会将其处死。

倒不是杨振没有容人的胸襟和雅量,而是他要为曾经那些死在阿济格刀下的无数亡魂主持公道。

最起码,他也要为现在追随他的那些人,特别是从清虏那边归附他的人考虑一二,不能让这些人难做。

崇祯十六年五月十七日中午,杨振带着南褚、罗硕等人,在浑河南岸支流张官河畔的包围圈内,将阿济格、苏拜、阿尔津等清虏王公大将的尸身找出来斩而归。

至于逃过张官河,一路奔向抚顺方向去的那几千清兵,他暂时没有理会。

既没有派人再去乘胜追击,也没有分兵就地驻扎,而是直接班师振旅,率各路人马回了白塔堡和浑河堡一带休整,同时继续做渡河北上的准备。

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因为抚顺方向毕竟是眼下大军主攻之所,放着近在眼前的盛京不打,去追那些逃兵,不仅容易节外生枝,而且容易因小失大。

其二,杨振麾下各路人马几乎是从寅卯之交,打到了将近午时,有的连续鏖战了几个时辰,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士气也还不错,但是人困马乏也是现实状况。

就是杨振想一鼓作气接着打,其麾下各路人马也属实有点打不下去了,毕竟这一战杨振自军的伤亡损失也相当不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