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和手法。
就这般在车上杨灵越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所以他不是虚的厉害,而是困的厉害。
废话,你两点多睡觉,不到六点起床,你也困。
林茹说的不错,今天剧组确实休息。
有13的美国人,15的印度人,杨灵越能把剧组的弹性工作制执行下来就不错了。
其他的别指望。
休息归休息,也有值班的人在,还有刚赶来的郭凡,几天不见,虽然收拾的很干净,但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很矛盾的东西,沧桑和兴奋。
我次奥,别被这故事给这家伙干成神经病啊!
“导演,给。”
却是一份锅贴。
杨灵越也没客气,接过餐盒坐在监视器前吃了起来。
底酥脆、皮软韧、馅香美,是牛肉及三鲜两种馅料的。
郭凡则是神情紧张地调出这四天他拍摄的镜头。
“嚯,这么多。”
郭凡扯了下嘴角:“我严格按照导演您的文本执行,主要还是各部门和演员都进入了状态。”
杨灵越乐了一下,这不是杨二郎的“我何功之有”嘛。
“导演日记先给我吧,镜头一会儿再看。”
郭凡拿出了个新本子,递了过来。
杨灵越又看了他一眼,这次没说啥,接过看了起来。
事无巨细。
从早上几点在酒店起,到谁先来的摄影棚,谁迟到,谁感冒他让其休息去医院都有记录。
具体拍摄就更加细致。
吃饼干的戏ng四次,每次ng的理由是什么?也有写是自己判断不够准确,明明大家表现都很优秀还要再演两遍,检讨自己不够果断,浪费剧组资源。
之后的内容里郭凡也写道,是他想表现的更好,有些心急。
最后一页的一句话是:心有猛虎,细嗅着蔷薇。
见导演在看最后一句话,郭凡解释:“导演,我这是在说π的心路历程。”
杨灵越饶有兴趣地问:“怎么说?”
“小说中说了两个故事,而您的剧本里存在着四个,或者更多。之所以这么说是那个岛,明面上的线索说岛是妈妈,但有些暗线,比如泡的白的红绳子,比如老鼠的寓意,也可以说那个岛是女朋友。寓意不同,故事就会截然不同,就像细胞分裂一样。”
剧本中说,派忘记了是怎么与女友告别的,是因为派并未和女友告别。
老鼠寓意的女友和派一起即将乘船偷渡至加拿大,后来因为沉船事故被派带上了小艇。女友无疑是最后被派吃了的,派在茫茫大海中现的小岛就是指女友的尸体,派在岛上现的牙齿就是女友和他一起吃人的证据。
杨灵越不置可否,转而问道:“你怎么看π的结局。”
郭凡沉吟了一番说:“嗯,派在回归人类社会后,心智正常,读了大学,然后娶妻生子,生了两个孩子。
这恰恰说明他是人格分裂的,经受过那么大刺激,而且他讲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我看过一本书叫做《24重人格》,作者卡梅伦·韦斯特是个心理学博士,也是个人格分裂者,这本书就相当于是他的自传文学,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
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有点像道教的斩三尸。
只不过卡梅伦·韦斯特斩的不够彻底,而派就不一样了,用了身外化身,就是他的那两个孩子,因为男孩直接用了哥哥的名字,而女孩用了初恋女友的名字。而他本人没有任何异常,依旧是当初那个心怀慈悲,与人为善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