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萧谨言下定决心要推行一项名为“一条编法”的改革措施(类似于历史上的“一条鞭法”)。
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将原本复杂的田赋、徭役以及各种杂征、常例等统一归并,简化税制,按照土地面积来计算征收银两。
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萧谨言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先,他毅然决然地下达命令,要求对土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清查丈量工作。
这一举措旨在核实田亩的确切数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被准确记录,并将那些一直隐匿不报的土地纳入征税范围之内,从而维护税负的公平性。
如此一来,那些拥有大量土地却长期逃避赋税的豪强权贵们便再也无法继续逍遥法外、偷税漏税了。
他们的不法行为将无所遁形,必须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赋税,这无疑是对社会公平的一次有力维护。
不仅如此,通过实施“一条编法”,还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一方面,该法大大减少了征收环节,简化了繁琐的税收程序,使得征税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它也显着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政府和百姓的负担。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初期,萧谨言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因为这一举措直接触动了众多豪强权贵的既得利益。
他们不甘心失去以往的特权和利益,于是纷纷跳出来反对改革,试图阻止其推进。
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势力,萧谨言却毫无惧色,甚至连一丝退缩的念头都未曾闪现。
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非常清楚改革对于这个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
他深深地明白,如果不进行改革,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将会愈严重,贫富差距会不断拉大,底层人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艰难。
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打破现有的不合理制度,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的方向展。
所以,萧谨言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勇敢地与那些豪强权贵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面对萧谨言推行的一系列触及根本利益的改革,盘踞在朝堂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权贵集团,终于撕下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他们动用各种明枪暗箭,手段层出不穷,企图将这位锐意改革的宰相彻底扳倒。
一、舆论抹黑,构陷污名
权贵们对“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一道理可谓是深谙其道。于是乎,他们所豢养的那些门客、文人便如被放出笼子的恶犬一般,倾巢而出。
这些人在茶楼酒肆、勾栏瓦舍等各种场所之间穿梭往来,犹如幽灵一般,四处散布着关于萧谨言的各种谣言。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贪墨指控”。这些权贵们含沙射影地暗示萧谨言推行“一条编法”和治理黄河的举措,实际上是他为了谋取巨额私利而设下的陷阱。
他们污蔑萧谨言以“清丈土地”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将用于治理黄河的巨额款项“层层盘剥”,最终都落入了他自己的腰包。
不仅如此,这些权贵们还煞费苦心地伪造了一些看似确凿的“账目”和“证人”,并在暗中将这些虚假的证据四处传播。
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手段,在人们的心目中塑造出一个“天下皆知萧相贪酷”的形象,让萧谨言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们对萧谨言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指责他重用郑渭等“非科举正途”或出身寒微的官员,是在“任用私人,培植党羽”,将国家公器据为己有,变成了“萧家私器”,还污蔑他组建了所谓的“萧党”,企图以此架空皇权。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使出了更为阴险毒辣的手段。
他们买通一些方外之士,或者利用一些罕见的“天象”,含沙射影地宣称萧谨言的改革措施“违背天和”,激怒了上天,才导致某地出现旱涝灾害,或者彗星划过天际。
这些流言蜚语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像毒雾一样四处弥漫,不断侵蚀着萧谨言的声誉和皇帝对他的信任。
二、经济掣肘,釜底抽薪
在具体事务上,那些权贵们充分挥他们所掌控的资源和权力,不择手段地处处设置障碍,其目的就是要让改革陷入困境,难以顺利推进。
就拿治河款项来说,虽然皇帝已经批准了拨款,但是具体负责经手的户部官员们(这些官员大多都是权贵们的门生)却阳奉阴违,表面上对皇帝的旨意表示顺从,暗地里却故意拖延、克扣款项。
他们常常以各种借口来搪塞,比如“手续不全”、“需要复核”等等,以此为由迟迟不肯放款。这样一来,治河工程因为资金短缺而多次面临停工的风险,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权贵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通过制造工程延误、引民怨沸腾的局面,来证明萧谨言的决策是错误的。
他们希望借此机会让皇帝对萧谨言产生不满,甚至可能会撤掉他的职务,从而达到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的目的。
在推行“一条编法”清丈土地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
地方上的豪强势力表现得极为嚣张,他们公然抗拒清丈工作,甚至对清丈官员进行殴打。这些豪强势力还采取了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田产情况,有的隐瞒田产,有的伪造地契,以此来逃避应缴纳的赋税。
不仅如此,他们还与当地的胥吏相互勾结,在丈量土地时故意做手脚,使得清丈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清丈数据严重失真。
而朝中的权贵们则趁机难,以清丈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借口,大肆攻击新法,称其“扰民”、“无效”,并强烈要求中止这项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