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狐疑地看过去,“先生,你说要看父皇定夺,父皇是不是已经有人选了?”
你是不是还在父皇面前说了什么?
庆修淡定从容地抬眼,“这我怎么知道,我又没有掺和科考的事。”他最近忙着更新纺织工具呢。
蒸汽农具更新了,纺织工具也该更新了。大唐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能用得上蒸汽机的,都该慢慢更新了。
他最近在这方面费了不少力气,哪有时间管科考的事?
顶多是李二问起他的时候,他说提了几句公平公正的话罢了。
“陛下可还记得洛阳刺史的案子?太子殿下负责科考的话,不知道学子里有没有太子殿下心仪的人选。”
“大唐国库和税银,能被太子殿下视若无物,从中牟利,区区科考,又能有多重要?”
庆修回想了下自己说的话,自问没有任何说错的地方。
于是他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道:“科考的事等陛下决策便是,近来河水渐渐暴涨,等再晚些,难免会生小型水灾。”
“情况虽然不严重,但是朝廷也要准备粮草银两赈灾,这些都要走铁路和水路运输,到时候铁路部门需要配合起来。”
水灾没办法避免,后世的灌溉和防洪系统远比如今先进,依然避免不了水灾洪灾生。
哪怕大唐的堤坝和河道疏通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依然没法避免一些小型的水灾淹坏一些田地和房屋,朝廷也仍然要赈灾。
提及这般重要的事,李泰正了正脸色,和庆修商议起后面铁路和漕运怎么配合。
……
距离秋闱科举剩下的时间不多,没多久,李二就定了主持科举的人选。
由魏王李泰担任主考官,颜家的颜思鲁老爷子和高士廉担任副考官。
李二当朝命人宣读圣旨,不给其他人反对或争吵的机会。
圣旨一下,有人欢喜有人愁,太子党派的许多人明显垮下了脸,而魏王一党则喜气洋洋,高呼:“陛下圣明!”
李泰眉毛微动,暗暗觑了老神在在,仿佛与此事无关的庆修一眼。
联想到那日先生的话,他很快猜到庆修估计在父皇面前说了什么,不一定是举荐了他,但是主考官和副考官三个位置,太子一个也没能抢下来,应该和先生有关。
那日先生只说由父皇定夺,却自始至终没有表任何关于考官人选的看法,也没有提及他门下官员与太子党就此事的争执。
不过……他真没料到,有颜老爷子在,居然不是颜老爷子担任主考官。
他敛起思绪,低头与高士廉接旨。
颜思鲁年纪已大,除非有必须要上朝的原因,不然鲜少会上朝,圣旨会直接送去颜家,所以这会朝堂上接旨的人只有他和高士廉。
魏征皱了皱眉,很头铁地问:“陛下,论学问、德性、名望,颜老都当得主考官一职,为何颜老只是副考官?”
这一问,可谓是问出了满朝文武的疑惑。
难不成陛下是有意让颜老爷子托举魏王?真是如此的话,陛下这是想让魏王殿下,在天下读书人面前露脸啊!
主考官是寻常官员,或是大儒,那与这一届学子便是单纯的师生关系罢了,平时称一声座师,自称一句学生,也就了了。
可主考官是皇子就不一样了。
那些学子,几乎会直接被划分到了该皇子一党,哪怕这些学子并未站队,在其他人眼里,他们就是会和魏王更为亲近。
陛下曾有壮志豪言,称“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魏王主持这次科举,何尝不是这一届英才尽入魏王彀中?
众人面色各异,不敢往深处想。
都说圣心难测,但是帝王一个举动,在帝王下面混口饭吃的朝臣,难免要揣测帝王的心思,才能尽量避免出错。
这么一会功夫,朝中文武百官,尤其是一众文臣,脑海里已经闪过各种念头,越品越觉得李二此举颇有深意。
只是觉得李泰合适的李二,坦言道:“朕本是想让颜老爷子与魏王一起担任主考官,但是颜老爷子不愿意。”
“他说他年事已高,此次秋闱科考出不了多少力。占了主考官的位置却没尽到主考官责任,他委实过意不去。”
“朕几番劝说,颜老爷子也只松口答应当副考官。”
不过,李泰身为皇子,由他担任主考官,颜思鲁担任副考官,也不会显得过于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