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穿越三国:成为孙权的心尖宠 > 第418章 袁绮绮要写乱世中 理想 与 现实 的碰撞(第1页)

第418章 袁绮绮要写乱世中 理想 与 现实 的碰撞(第1页)

诸葛瑾探望关羽并未讨论出多少实际问题,不过是按流程回到将军府面见孙权复命。

孙权正于书房等候。

诸葛瑾如实相告:“属下奉将军之命前往驿站探视,观关将军术后气色尚可,其言谈之间对荆州之事仍有芥蒂,但态度尚算平和。”

也不能说太平河,完全是因为有关银屏在旁劝谏。

于是,说到关羽身边那个年轻姑娘,诸葛瑾眼中多了几分赞许:“此次相见,最令人意外的是关羽之女,那位名叫关银屏的姑娘。在下与关羽谈话间,有时语气稍显紧绷,姑娘便从容开口,还说‘如今曹操在汉中虎视眈眈,孙刘若再生嫌隙,恐让曹操得利,唇齿相依方能共抗强敌’,关姑娘言辞间条理清晰,不见半分闺阁女子的怯懦。”

诸葛瑾还把关银屏对孙权和江东的赞美之词一并转达。

“后来提及江东民生,关姑娘又说‘百姓安居乐业,方是治国根本,此前在街中见粮铺充盈、孩童嬉戏,便知孙将军治下有方’。属下冷眼旁观,这姑娘既表达了对我们江东的谢意,又暗合大局,小小年纪便有这般眼界与气度,能在父亲与在下之间从容转圜,实在难得。”

言语间,诸葛瑾对关羽之女很是赞赏,仿佛有这关姑娘在侧调和,那高傲的关羽对江东的成见,都能跟着慢慢消解几分。

可不嘛。关银屏论起师承关系来,还是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夫妇的弟子,她的见解和气度正是恰如其分入了诸葛瑾的慧眼。

孙权闻言,嘴角露出一丝浅淡笑意。

他倒是没想到关羽竟还养出了一个这般通透的女儿,倒是更是意外之喜了。

“若这位关姑娘真能明辨大局,对荆州局势而言,也是一桩好事。”

诸葛瑾退下后,孙权仍坐在案前。

孙权反复审视着舆图上荆州的边界,诸葛瑾对关银屏的赞誉,在孙权心中渐渐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他的眉头慢慢舒展——若关银屏真有这般眼界,或许能成为缓和孙刘关系的关键。

诸葛瑾口中关银屏的模样,与近日关羽态度的微妙转变渐渐重合,孙权愈笃定,这位通透的关姑娘,或许正是化解荆州隐患的关键。

“能化干戈为玉帛,才是长久之计啊。”孙权轻叩案几,声音里满是明白。

湘水划界不过是权宜之策,若想真正根除荆州的威胁,强行夺取只会让江东也一并陷入泥沼,反倒给了曹操可乘之机。

可若借关银屏这层契机呢?此女年方妙龄尚未出阁,若能为孙家子弟求娶,与关羽结为姻亲,既能消解这位关羽对江东的芥蒂,又能将孙刘盟好再次绑定在“亲缘”之上。

这般不动刀兵便稳住上游防线的事,远比血流成河的征战划算得多。

念及此,孙权已无心再看舆图,只想尽快回到后院,与爱妻袁绮绮细说这联姻之思——他知道,妻子素来有大局观,定能为他权衡利弊。

而此刻的后院书房里,袁绮绮正对着铺开的宣纸构思。

最近的军情奏报,荆州的纷争、益州的动静,像一幕幕画面在她脑中闪过,最终却定格在一段她熟知的“未来”里:吕蒙白衣渡江,孙权曹操联手擒杀关羽;刘备怒夷陵,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独撑蜀汉政权,以“兴复汉室”为名六出祁山,最终积劳成疾,星落五丈原……

这些早已刻在记忆里的结局,让她握着笔的手微微沉。

她想再次以“镇江老辕”为笔名,将她是思虑化作两篇故事:一篇取名《明知巅峰即陌路,为何不能好好与民生息?》,借文字剖开刘备夺蜀后的执念——明明蜀地初定,百姓亟待休养,却为个人喜怒轻易投入占据,更是借为关羽复仇的名号掀起孙刘之间的那场夷陵战火,最终落得身死国衰的结局。

另一篇,袁绮绮想好好写写诸葛亮:《是思想包袱还是道德绑架?位及人臣却累到死!》,她要写诸葛亮的一生,写他鞠躬尽瘁的赤诚,更想写他背后的困局。

袁绮绮会在故事里揭露:诸葛亮那被后人推上神坛的政治理想,其实从一开始便藏着难以逾越的弊端。

“其一,汉室气数已尽,东汉末年分崩离析数十年,人心早已不向刘,再伟大的个人意志,也难逆历史规律的洪流;

“其二,蜀地本就国力薄弱,他却执意多次北伐,耗尽蜀地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究竟是为了“兴汉”的信念,还是为了践行对刘备的承诺?

“其三,他依法治国、以身作则固然可敬,可蜀地士族本就对“外来政权”心存芥蒂,诸葛丞相一味严苛推进,却忽略了人情世故的调和,终究难让蜀人真正归心。”

窗外的桂香漫进书房,袁绮绮想得入神,不时轻轻叹气。

她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写作激情,但此刻,她只想借这两篇故事,不仅写下三国英雄的结局,更想写下乱世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或许,有些遗憾从一开始便已注定,有些坚持,终究抵不过时势与人心。

三更的梆子声从院外传来时,袁绮绮才放下手中的毫笔。宣纸上墨迹已干,旁边散落着几张写满批注的稿纸,《明知巅峰即陌路,为何不能好好与民生息?》的标题旁,还留着她方才斟酌时画的圈点。

袁绮绮揉了揉酸的手腕,起身时才觉出深夜的静谧,披上外衫便往卧房走去。

推开房门,屋内烛火依正亮着。

孙权一直在等她回来,也不问她究竟在书房忙了些什么,只是与她商议一事:

“今日子瑜探望关羽归来,话语间提及关羽之女,赞那姑娘不仅通透,还懂大局,倒是个难得的女子……我在想,若能为孙家子弟求娶此女,与关羽结亲,夫人觉得如何?”

与关羽结亲?

孙权还真是有这打算啊?

袁绮绮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与孙权议论这一桩婚事的可能性:“将军是想借联姻化解荆州恩怨?这主意,好。关姑娘曾得诸葛亮夫妇教导,比她父亲明事理。若她嫁入我们孙家,既能让关羽放下戒心,又能让孙刘盟好多一层保障,可比刀兵相向稳妥多了。”

这是理论上的情况。

但实际上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