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威节制西北四州已有数年,这期间因先后遭遇亚利人、可萨人的两次侵袭,西北边境屡受惊扰,他清楚边军实力薄弱的隐患。
为此谭威决心要加强四州的边军建设,除了常规的正式募兵外,还特意立下新规。
每州主官需直接管辖三千边军,且边军全面采用屯田制,农忙时节,准兵们放下兵器拿起农具,在指定田地上耕种粮食。
农闲之时,则集中精力开展军事训练,既不耽误粮草生产,又能保持战斗力。
同时谭威还要求各州训练当地青壮年作为边军补充力量,一旦战事爆,这些熟悉地形的青壮年可迅编入队伍,形成源源不断的兵源储备。
作为谭威手中的核心力量,圭圣军的装备向来精良,刀枪剑戟皆为上乘打造,甲胄更是采用多层锻钢工艺,防护力远普通军队,这也使得圭圣军的装备成本极为昂贵。
为了维持这支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其核心嫡系长期保持在五千人以内,一旦出现缺额,便从各州边军中挑选勇武之士补充。
毕竟边军经过屯田练兵的双重磨砺,不仅体能扎实,更有实战意识和纪律性,能快融入圭圣军的作战体系。
谭威每次检视圭圣军时,都会反复叮嘱将领:
“圭圣军是西北的屏障,兵员选拔绝不能含糊,每一个进来的士兵,都得是能扛得住硬仗的汉子。”
当四州接到谭威下达的集兵令后,各州主官不敢有丝毫怠慢,迅从所辖边军中挑选精锐,每州各派一千人,让他们携带充足的粮草和趁手的武器,日夜兼程赶赴沙城集结。
徐悠则按照谭威的安排,提前坐镇沙城空置的圭圣军军营,负责检视集结队伍的操练情况、武器装备完好度以及军官的指挥能力。
他每天清晨便来到校场,看着士兵们列阵操练,不时指出队列中的疏漏,也经常检查士兵手中长枪刀剑的锋利度,对不合格之处要求立刻整改。
有军官不解为何如此严格,徐悠解释道:
“细节决定成败,都督要求三分,在我这先要达到十分。”
十一月十四这天,四州赶来的四千人马终于完成整编,在徐悠的率领下开往蓝池城,恰逢联军刚刚攻占固原,道路畅通无阻,队伍得以避开以往绕行的崎岖路段,走了更近的新路线。
这条路线原本是当地牧民的临时通道,联军占领固原后派人稍加修整,便能供大军通行。
一路上士兵们行军整列,粮草队伍紧随其后,虽偶有风雪,却未耽误行程,仅用半个月便抵达蓝池城。
抵达后,这些人马并未进入蓝池城内,而是被安置在城外数里外尚未完工的黑虎沟军营。
此时军营的营房还在建设中,士兵们暂时居住在帐篷里,负责后勤的秋景早已提前接到通知,筹措好了足够的帐篷和粮草,确保士兵们抵达后能有遮风挡雨之处,也能吃上热饭热菜。
秋景在清点物资时,还特意多备了些御寒的草料,总的来说,一切有条不紊。
这边谭威提前接到卸任西北总督、调任营州都督的密报后,并未显露过多情绪,只是立刻开始为调任后的军事部署做规划。
他亲自带人勘察营州周边地形,最终选定在清河大拐弯处的冲积平地建造新军营。
这片土地紧邻清河,水源充足,又靠着高山,易守难攻,且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完全能满足军队屯田的需求。
谭威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脚下松软的泥土,想起勘察时现的可萨人游牧地痕迹,地上残留的生活痕迹、散落的牛羊粪便,都证明这里曾是游牧部族的活动区域。
他当即决定,除了在此地练兵外,还要开办军用牧场,将这片土地利用起来,牧养牛羊马匹。
这样一来,既能为军队提供肉食和战马,又能减少从外部采购的开支,真正实现以牧养军,减轻军费压力。
当初谭威站在清河大拐弯处的冲积平地上,扫过这片即将兴建新军营的土地,地面上覆盖着大片黑色草丛,蜿蜒的清河绕地而过,整体地形轮廓恰似一只蛰伏的猛虎,气势十足。
他心中一动,当即拍板将这片宿营之地命名为“黑虎营”,旁边的河湾则称作“黑虎沟湾”,既贴合地形特征,又带着几分威慑敌军的气势。
随行的幕僚和将领听后,都觉得这两个名字贴切又响亮,纷纷点头赞同。
谭威还亲手规划军营布局,他凭借着对后世现代化军营的记忆,拿出纸笔当场绘制草图,笔尖在纸上快游走,营房、操场、军械库、粮仓、伙房、医帐、马厩等诸多设施的位置,标注清晰。
草图上营房呈规整的矩阵排列,每排营房之间留有宽敞的通道,方便士兵快集结与疏散,操场位于军营中央,面积开阔,足以容纳数千人同时操练。
军械库和粮仓紧邻军营内侧,靠近指挥中枢,既便于看管,又能在战事突时快调取物资。
医帐则设在相对安静的角落,能为伤员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
他一边画一边在心里盘算,很快一张详尽的军营草图便绘制完成。
赵岩凑上前来细看,越看越惊叹,忍不住赞道:
“都督这规划真是精妙!营房、操练场、物资库一应俱全,排布得还这么规整,说是大明最好的军营也不为过!”
可赞叹过后,他又皱起眉头,面露担忧:
“只是。。。营州刚接手,蓝池城虽经经营却也需维持军需,两地财力怕是难以承担如此大规模的军营建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