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在这条熟悉的路上,他只想暂时放下君王的身份,做一个思念爱妻的丈夫。
路边的石凳、墙角的花朵,都带着周皇后的气息,让他不愿离去。
时间一点点流逝,夜色越来越浓,他才缓缓站起身,继续向前走去,背影在灯火下拉得很长,满是无尽的忧伤。
他想起周小妹今日入宫时怯生生的模样,那与周皇后相似的眉眼,让他心里一阵刺痛。
自己会善待周小妹,却永远无法将她当作周皇后的替代品。有些位置,有些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崇祯迈步走进慈灵宫,殿内的烛火明明灭灭,映得一切都带着几分朦胧。
嘉定伯周奎正站在殿中,身边还立着一个少女,正是周小妹。
周小妹今年十五岁,眉眼间依稀有周皇后的影子,只是更显青涩。
见崇祯进来,她连忙屈膝行礼,随后便低着头站在一旁,不敢抬头看他。
两年前,她曾被崇祯见过一面,那时还是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如今已是成年女子的装扮,一身素雅的衣裙,脸上带着淡淡的戚容,显然还没从姐姐病逝的哀伤中走出来。
周奎是资深的外戚,在朝中摸爬滚打多年,心思复杂得很。
他既为长女周皇后的病逝真心心痛,想起长女嫁入宫中后的种种不易,眼眶就有些热;可同时,又因崇祯答应立周小妹为妃而暗自宽心,这样至少周家还能在宫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不至于失了依靠。
见崇祯进来,周奎连忙跪地行跪拜礼,声音带着几分恭敬:
“臣参见皇上。”
他抬起头时,看到崇祯脸上的倦容,眼神里闪过一丝关切,劝道。
“皇上日理万机,可要保重龙体啊。国事虽重,也需劳逸结合。”
他思忖了下,又看似不经意地提及。
“听闻皇上欲完善京师护城河,还要亲自指挥疏通河道,臣想着,这些具体事务交由下面的人去办便是,皇上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这话里暗含着对崇祯“事必躬亲”的不认同,觉得他管得太细,反倒容易忽略大局。
崇祯的目光落在周小妹身上,见她始终低着头,一副怯生生的样子,便开口说道:
“小妹年纪还小,先让她入宫熟悉环境。”
他语气平和,带着几分长辈的温和。
“三年后,再正式册封她为贵妃。这期间,她主要负责照顾皇嗣,也算是帮朕分担些担子。”
他心里清楚,周小妹入宫既是承诺,也是责任,这样安排,既不会让她立刻承担过重的压力,也能让她慢慢融入宫中的生活。
周奎闻言,连忙叩:
“皇上考虑周全,臣代小女谢过皇上。”
崇祯却话锋一转,看向周奎,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
他刚才听出了周奎话里的隐意,此刻便直接说道:
“李明睿昨日上书,劝朕不必管太多具体事务,把心思放在大局上就好。”
他思忖了下,目光紧紧盯着周奎。
“你刚才那番话,莫非也持此意见?”
周奎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崇祯如此敏锐,一下子就听出了自己的弦外之音。
他连忙低下头,语气恭敬却又带着几分谨慎:
“皇上圣明,臣并非质疑皇上的能力。只是皇上是万金之躯,当以国事为重,那些具体的工程、琐事,自有百官各司其职,何必劳烦皇上亲力亲为?”
他心里确实觉得崇祯太过“事必躬亲”,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耗费心神,反而影响了对大局的判断,只是这话只能点到为止,不敢说得太直白。
周小妹站在一旁,竖着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既紧张又茫然。
她不太懂朝堂上的这些弯弯绕绕,只知道自己以后要在这深宫里生活,要照顾皇嗣,还要面对眼前这位威严的皇上。
想起姐姐周皇后,她的眼眶又有些热,脸上的戚容更浓了些。
崇祯看着周奎,没有立刻说话。
他清楚地明白这些人说的都是正理,可自己总觉得很多事情不亲自盯着,就放心不下。
重振河山的担子压在肩上,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总想着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可最近,劝他放权的人越来越多,连国丈周奎都这么说,这让他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怀疑,看来京城顽固派对改革很不满呀。
“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