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力量实在强大,无法撼动,让张爱华无能为力。
所以,她就只能放弃对儿子的期待。
为了防止以后老了被这样的儿子算计,她要未雨绸缪,给自己留条后路。
再婚生子,她已经没有这个心力重复老路了。
所以,就只剩下领养这条路了。
她不敢从福利院领养孩子,因为那里大多是被遗弃的的孩子。
能狠心不养孩子的父母,这样的基因,张爱华不要。
她担心孩子会遗传到父母的狠心和薄情。
因此,烈士遗孤成了她的选。
一来,她相信为国捐躯的烈士的后代,长歪的概率要小很多。
二来,她对烈士是敬仰的,所以心甘情愿照顾烈士的孩子,让烈士们走得安心。
总之,领养烈士遗孤,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是好事。
她要做成这件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放弃褚翰文这个儿子。
她会在她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提供生活、教育支持,尽到母亲应尽到的责任。
将来,孩子工作如果需要她搭把手,她也会伸手相助。
包括孩子结婚需要的物质基础,她也会给。
但其他的,就要看未来的实际情况了。
她找的人很可靠,领养事宜进展高效。
在非常平常的某一天,张爱华来到了某部队招待所的娱乐室。
在那里,她默默观察了几个孩子。
这些孩子是被组织以游学的名义带来京市的。
张爱华隔着窗户安静看着孩子们,孩子们的资料她都已经看过了,对每个孩子的情况也都了解了。
她要从这几个孩子里挑选一个来领养。
孩子们很懂礼貌,脸上笑容真诚,说话声音都不大,怕惊扰了其他人,让人心生好感。
其中一个小姑娘引起了张爱华的注意。
小姑娘五六岁年纪,活泼好动,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也看看,那也瞧瞧,满脸新奇。
胆子也大,不懂的就直接问身旁的大人,感兴趣了还会上手试一试。
人也机警,很快就注意到了张爱华,眼睛眨啊眨的审视防备地打量她,身体不自觉朝带队的大人那儿靠近。
张爱华忽然就笑了,伸手友好地朝小姑娘摆了摆手。
小姑娘或许感知到对方的善意,也迟疑着伸手回礼。
中间人领着张爱华过去了,让她和孩子们实际相处一下。
张爱华和小姑娘很投缘,一大一小两个人很能聊得来。
于是,人选就这样确定了。
手续走的也快,第二天张爱华就把小姑娘带回了家。
她大大方方向周围人介绍了小姑娘,烈士遗孤,以后就是她的女儿了。
人们对烈士充满仰慕,自然对孩子充满善意。
没有人对此有异议,除了褚翰文。
“妈妈,为什么?有我还不够吗,你为什么还要养别人家的小孩?”他十分不理解,充满了委屈,觉得妈妈要把原属于他的爱分给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