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开始信任丁义珍,资源就跟流水似的往外送。
这还不算,最头疼的是,丁义珍以前那些烂账最后都得算到李达康头上。
总而言之,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
侯亮平你笨也就罢了,还带着我一起笨!
同理,
丁义珍也是如此。
你自个儿有问题就算了,还害得我跟你一起遭殃。
房改资金那档子事,赵立春算是摆平了。
祁同伟在听证会上能得到多少支持,全凭他自己本事。
赵立春虽然一再叮嘱今天会议的内容不能外泄,但来参会的人太多,他自己都不觉得能捂得住。
所以过不了多久,
祁同伟这个副书纪明明在干活,却得不到理解支持,甚至背后挨刀的事,就会满城风雨。
老百姓对这种事,不是一边倒地骂,就是一边倒地夸。
坏事传千里,越传越离谱;好事传千里,越传越神话。
不过说到底,
李达康终归是赵立春的人。
就像用了侯亮平,重用丁义珍给李达康惹了一堆麻烦一样。
赵立春要是让外人觉得他看走了眼,用错了李达康,他自己也得被议论纷纷。现在可是赵立春的关键时刻,这种事绝对不能生。所以他得想办法让李达康摆脱这个烂摊子。控制网上舆论不难,难的是处理人的问题。尤其是那位“三号人物”和另一位“三号人物”。前者赵立春还能摆平,但后者,恐怕连李达康自己都搞不定。
没办法,为了帮李达康擦屁股,赵立春只能同时对付这两个人。
于是,在这次莫名其妙的扩大会议结束后,赵立春私下约见了副省长高育良,还有京州市的副柿长祁同伟。这俩人真是师生,位置也挺相近。高育良是副省长兼省会城市的代理书纪,祁同伟也是副省长兼京州市的代理书纪。不过再往上爬,两人的路就分叉了。
高育良虽然当过吕州市的书纪,但基层经验少,主正经验也不足。就算他能当上书纪,有机会进京,多半也就是在部委混日子,直到退休。这跟年龄没关系,就算高育良再年轻十岁,情况也不会变。他根基浅,成就有限。除非天上掉金子,否则他很难再往上爬。他自己心里也没底,能不能顺利进京还是个未知数。
说起来,祁同伟这家伙可不一样。早年因为梁群峰的打压,他有过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虽说一开始是在饲法那块儿。但他一步一个脚印,饲法上的事他全经历过。到了市里,他又忙着提升自己的行正本事和管理手段。如今祁同伟心里跟明镜似的——先混个京州柿长当当,然后奔省长去,再往后就是书纪的位置,最后杀进京城。
虽说这些目标瞅着挺遥不可及,但在外人眼里,祁同伟这晋升度已经够让人眼红了。赵立春估摸着,这家伙四十五岁前就能坐上自己现在的位子,再历练个一两届,京城那是稳稳当当的。要说五十岁上下这批干部里,祁同伟那可是潜力股。
一想到这,赵立春心里头那个酸,那叫一个羡慕!
所以,瞅着眼前这位年轻力壮的祁同伟,赵立春愣是呆住了。直到高育良提醒他半天没吭声,他才缓过神来。
赵立春稳了稳心神,笑眯眯地问祁同伟:“你心里头不憋屈吗?”
祁同伟也乐呵乐呵地说:“立春书纪,您这话可就重了,咱们不都是为了工作嘛。”
什么叫憋屈?
平白无故被人冤枉,被查,被压,到最后还没法说清楚,只能自个儿咽下苦水,那才叫憋屈呢。
可要是前面的都一样,到最后不仅真相大白,还捞了个好名声和好处,那就不叫憋屈了。
赵立春在管场混了这么多年,这道理自然懂,所以他觉得祁同伟压根儿就没憋屈过。
反倒觉得这一切可能是祁同伟布的局。
就李达康那迟钝样儿,手下又没几个能打的,这才一步步掉进人家挖的坑里。
现在倒好,还得自个儿亲自出面擦屁股。
赵立春说:“咱都是为了工作,可也不能让下面的同志既吃苦又挨骂。”
“我也是刚知道这事。”
“因为那些报道,现在中福集团里头斗得可凶了。”
“不过怎么说呢,早晚会真相大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