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广袤而苦难的中原大地上,类似的情景在不同的地方同时上演。
过六十架次的运输机穿梭于云层之下,将希望的包裹精准投递给上万名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难民。
每一个物资箱里,都有一封用最朴实语言写就的《告全国民众书》,清晰地指引着一条生路。
“向东走!到山东的八路军、江苏北部的新四军根据地去!那里有粮食,有安置,有活路!”
与此同时,山东和苏北的解放区早已忙碌起来。
来自华联的海量援助物资——足足一千万吨粮食、堆积如山的衣物棉被、宝贵的药品,以及足以武装十几个师的日械、美械装备,正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送达。
宋天站在巨幅地图前,目光深邃,他并无意直接介入国内的纷争,一心只想经营好南洋的华联基地。
但面对故土同胞如此深重的苦难,他无法袖手旁观。
“国府并非没有尽责之人,但杯水车薪,且弊端丛生,唯有他们(指工农党)……才能真正把这些物资送到最需要的百姓手里。”
他沉吟片刻,对助手吩咐道,“通知下去,加大对江北和胶东的援助力度,要人给人,要枪给枪!”
充足的物资和装备,让苏鲁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实力暴涨。
战士们擦亮了崭新的三八式步枪、中正式步枪,甚至不少主力部队换上了威力强大的美制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
民兵们看着手里老旧的汉阳造和老套筒,也开始“眼馋”地嘀咕:“啥时候咱也能换杆新枪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过山河,传到了远在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和其他艰苦斗争的根据地。
“老总啊,你看这……听说老罗他们在山东,吃的用的都快赶上过年了!兵强马壮,连民兵都快配上三八大盖了!”
一位干部拿着电报,语气里又是羡慕又是焦急。
总部长们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兄弟部队实力增强,忧的是自身处境依然艰难,特别是像129师这样的部队,仍在日寇频繁的“扫荡”中苦苦支撑。
经过紧急磋商,一个决定形成了:“立刻命令三八六旅,抽调主力,迅向东挺进,进入苏鲁根据地!
一方面加强东部力量,应对可能变化的局势,另一方面,也要学习经验,并换装补给,将来更好地回来坚持斗争!”
命令传到三八六旅,整个旅都沸腾了。
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客串一下不是主角)嗓门最大,扯着脖子就喊:“早就该这样了!”
“老子眼馋那美式装备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下好了,终于能鸟枪换炮,回头非得让小鬼子尝尝咱们铁拳的厉害!”
呼啸的引擎声远去了,留下的不仅是救命的物资,更是一簇重新点燃的生命之火,和一股即将改变区域力量格局的澎湃动力。
向东,向着希望,无数人的命运轨迹,从此悄然转折。
进入十月之后,华联的军事行动基本停歇,日军也全部蜷缩回了广东沿海。
琼州的小鬼子风声鹤唳,整个北部湾已经看不到日本人的舰船,当然有没有潜艇出没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