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九五小说网>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太行骨脂记 破故仙缘下卷(第2页)

太行骨脂记 破故仙缘下卷(第2页)

刘仲文把这些都记了下来,还特意采访了村里的老人们,记录下他们口传的破故纸用法——比如王阿婆用破故纸叶子煮水泡脚治脚气,李伯用破故纸种子配核桃治老人夜尿多,陈栓柱用破故纸秸秆烧成灰拌在土里改良土壤……这些没被写进医书的民间智慧,都被他一一收录。

临走时,刘仲文对陈九真说:“老丈,您和破故纸的故事,不仅是太行的故事,更是咱中原医学的故事。晚辈一定会把它写进史书里,让后人知道,本草的智慧,不仅在医书里,更在百姓的实践里;医学的传承,不仅靠文字,更靠口耳相传。”

几个月后,刘仲文派人送来一本《晋史·方技志》的抄本,里面专门有一篇《太行破故纸传》,详细记载了破故纸的现、药效、种植法、炮制法,还有陈九真的事迹,结尾写道:“破故纸生于太行,显于九真,实践为先,口传为辅,文献后成,此乃中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真谛也。”

陈九真捧着抄本,老泪纵横。他把抄本挂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对陈栓柱说:“你看,这破故纸不仅能治病,还能写进书里,让后人记得。咱陈家的本分,就是把这药、这法子,一直传下去。”

第八卷薪火相传满太行

后晋开运二年秋,陈九真已经五十八岁了,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需要拄着拐杖,却还是每天去药田看看。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得找个靠谱的人,把种破故纸、识本草、治寒疾的本事传下去。

他选了三个徒弟:一个是村里的孤儿狗剩,手脚勤快,对药田格外上心;一个是镇上药铺的伙计小马,识得些药材,想学着炮制;还有一个是王鹤年的徒弟小赵,读过医书,懂些医理,能帮着整理病案。

教徒弟时,陈九真最看重“认药”。他带着三个徒弟去鹰嘴崖的山洞,指着洞壁上的破故纸:“认破故纸,先看叶——卵形,带细齿,摸着有绒毛;再看果——扁圆荚果,熟了会裂;最后闻味——辛香温醇,不冲鼻。要是在山里迷了路,闻着这味,就能找到它。”他还让徒弟们亲手揉搓叶子,感受那股暖意:“记住这感觉,以后给人敷腿,就知道叶子够不够劲。”

教炮制时,他手把手地教狗剩盐炒破故纸:“火要文火,不能大,炒到种子黄,香味出来就停,不然糊了就没用了。你看,像这样翻动,每粒种子都要炒到。”他教小马酒蒸破故纸:“米酒要陈年的,泡一夜,蒸一个时辰,种子吸足了酒气,才够温阳。”

教辨证时,他让小赵跟着自己去看病人。有次村里的周大娘得了“寒痹”,胳膊疼得抬不起来,连梳头都费劲。陈九真让小赵摸脉:“你看,脉沉紧,是寒湿痹痛,得用破故纸配独活、桑寄生,驱寒除湿。”小赵记在本子上,后来自己给周大娘煎药,喝了半个月,周大娘的胳膊就能抬起来了。小赵高兴地说:“师父,我终于懂了,辨证不是死记医书,是看病人的真症状!”

这年冬天,太行下了场大雪,山里的路被封了,邻村的一个孩子得了“小儿惊风”,还带着寒症,烧、抽搐,手脚却冰凉。孩子的父母急得没办法,冒着大雪来找陈九真。陈九真年纪大了,走不动山路,就让狗剩带着药去。

“狗剩,你记住,”陈九真把药包递给狗剩,“这孩子是寒入心包,用破故纸配附子、干姜,煎药时加一勺红糖,温着喂,每半个时辰喂一次,烧退了就停附子,换成桂枝。”狗剩点点头,揣着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雪里。

走了两个时辰,狗剩才到邻村。他按照师父的嘱咐,给孩子煎药、喂药,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烧退了,不抽搐了,手脚也暖和了。孩子的父母要给狗剩钱,他没收:“俺师父说,治病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救人。”

等狗剩回到陈家坳,陈九真正在药田边等他。雪落在老人的头上,像盖了层霜。“师父,孩子好了!”狗剩激动地说。陈九真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俺的徒弟,没给俺丢脸。以后,这太行的破故纸,就靠你们了。”

又过了几年,陈九真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他去世前,把三个徒弟叫到身边,指着院子里的破故纸:“这草,是太行的宝,也是百姓的宝。你们要好好种,好好用,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别让它断了传承。”

徒弟们照着师父的话做了。狗剩教村民们种破故纸,把种植法传到了太行深处;小马在镇上开了家药铺,专门炮制破故纸,卖到了山西、河北;小赵则整理了陈九真的树皮册和王鹤年的医案,写成了《太行破故纸用法》,让更多郎中学会了用这味药。

后来,到了宋代,《开宝本草》收录了破故纸,注明“生太行山谷,一名补骨脂,性温,治腰膝冷痛、遗尿、泄泻、宫寒不孕”,还引用了陈九真的病案;明代的《本草纲目》里,更是详细记载了破故纸的种植、炮制、配伍,称其为“北方寒疾之要药”。

如今,太行山里的破故纸依旧在生长,淡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辛香漫过田埂,漫过村庄。陈家坳的孩子们,从小就听着陈九真的故事长大,他们知道,曾经有个药农,在寒夜里现了一株草,用它治好了无数人的病,还把本事传了下来;他们知道,本草的智慧,藏在实践里,藏在口耳相传里,藏在每一个用心对待土地和百姓的人心里。

结语

后晋以降,太行破故纸的名声越传越远,从山间村落传到州府城镇,从口耳相授到文献记载,从一味民间草药变成中医里治寒疾的常用药。它的故事,不仅是一味药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陈九真没有读过多少医书,却凭着一双现的眼睛、一双实践的手、一颗仁爱的心,让破故纸从山洞里的无名草,变成了救苦救难的“仙药”;村民们的口传经验,没有写成文字,却填补了文献的空白,让破故纸的用法更加丰富;王鹤年、刘仲文等人,则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让实践的智慧得以流传后世。

如今,我们翻开《开宝本草》《本草纲目》,还能看到“破故纸”的记载,还能读到它治腰膝冷痛、遗尿、泄泻、宫寒的药效。可我们更该记得,在五代的太行山里,有个叫陈九真的药农,曾在寒夜里揉搓着破故纸的叶子,缓解自己的老寒腿;曾在田埂上教村民们种破故纸,编着简单的口诀;曾在油灯下记录病案,一笔一画,都是对百姓的牵挂。

破故纸的种子,轻薄如纸,却能温补厚重的骨骼之气;陈九真的故事,平凡如尘,却能照亮传统医学的传承之路。这或许就是本草的魅力,也是医者的初心——无论多么平凡的草木,只要用心现、用心实践,就能成为救苦救难的良药;无论多么普通的人,只要心怀仁爱、心怀传承,就能成为医学史上的微光。

太行依旧,故纸犹香。陈九真的故事,会像破故纸的种子一样,在太行山里生根芽,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也在传统医学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实践与仁爱的光芒。

赞诗

太行深秋寒雨骤,九真避洞识奇草。

叶揉温香驱痹痛,籽如破纸补骨腰。

盐炒酒蒸精炮制,辨证施治解民焦。

口传经验填文献,史笔收录传青霄。

薪火相传满山谷,故纸辛香至今飘。

莫道草木无灵性,仁心一片胜琼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